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陶器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红陶
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度左右。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为主。
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
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
黑陶
黑陶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
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 ,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
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夹砂陶则占据主要位置。
白陶
白陶是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
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
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
釉陶
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
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经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