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场修行。”这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一人教我的。
在我一篇写有关杨绛的文章下,一人留言给我说,某一天她突然看到了“杨绛”,并念了出来。她老公听闻后给她说,你可以去读一读她的文章《我们仨》,于是她读了。她接着又写道,“因为有了(对杨绛的)了解,让我更加懂得婚姻的相处之道,很喜欢她…”
看过她的留言,让我不禁慨然这世上竟有如此契合的老公,如此相随的妻子。在我向她表达完我对他们彼此的羡慕和祝福后,她回复我说,“没有完美契合的两个人,婚姻是一场修行。”恍然间,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我所期盼的,我所向往的,我所不遗余力追求的,无不就是一场修行。接着我又无不感叹,世上能有如此悟道的女子应该不多吧。
我不知道她是读过《我们仨》之后才有的如此感悟,还是在此之前。不过我更认为她是在此之前就已经悟到了婚姻的真谛,只不过在她读过杨绛之后,她更加懂了婚姻的相处之道。不得不说,她是真的喜欢她,且是真的读懂了她。
属实说,我也读过《我们仨》,但并未觉察出有关婚姻的任何。书的整体框架和部分内容是她女儿钱瑗写的,后来钱瑗也病了,写这本书的任务也就暂时搁浅了。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后,杨绛才开始慢慢整理女儿留下的这本书稿,进而完成。所以,我读到的《我们仨》,更偏向于他们仨个人之间的事,可我忘了至关重要的一点,承托他们仨的恰恰是一段至真至诚至美的可贵婚姻。由此可以看出,我读的真是浅了。
人的任何一种经历或是境遇都有可能影响一个人对事对物的认知和觉悟,这一次我是真的受教了。
婚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趋之若鹜?有那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又有那么多人来了又去,如此反复?钱钟书说,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家母说,是传统,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同辈人说,是责任和义务,父母给予我们的责任和生而为人的义务。网上说,是坟墓,是曾经一往情深深几许的坟墓。面对种种似是而非的答案,我一时间也没了准,也迷失了自己最初始对婚姻的向往和期盼,留下的净是满地的惶恐与无措。
当我真的爱一人时,我恨不得立马和她结婚。没有为什么,只是想更踏实地把她留下来。当我恢复单身时,我又对婚姻退避三舍,觉得那是距离自己最遥远的梦,甚至于可以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直到那人评论回复给我说,婚姻是一场修行。我才想到了婚姻可能有的多种形式。
婚姻可以是一场修行,婚姻可能是一场修行,婚姻就是一场修行…这么多种的修行,对应着人世间的各种琐碎的婚姻。想到此,我似乎更加明白了“没有完美契合的两个人”所蕴含的意义。不得不说,她的一言胜过我读书的千页。
世人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且固执的认为,贫贱夫妻做什么事都是不顺的。但我要更正的是,这可能是部分世人的悲哀。学而不精,就会出现这种断章取义的可能,进而导致对婚姻不幸的错判和推责,让婚姻变成一种必然痛苦的修行。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原本是元稹对亡妻的惦念之词,表达的也是对亡妻的恋恋不舍。深知生死离别这样的痛苦人人都会经历,但放在像我们这样的贫贱夫妻身上更显得难以忍受。奈何,我们现代人只知“贫贱夫妻百事哀”,却不知“诚知此恨人人有”,且一再以讹传讹。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世人对“贫贱夫妻”过度的理解和错误的解读。
婚姻到底是什么?我想大概就是,我说什么,你都懂。你说什么,我也懂,但我还是愿意耐着性子听你说,然后又装作一副恍然大悟般的样子。
曾经有一个女孩对我说,“你发的文字我看不懂。”我漠然一笑,从此再也没有打扰过那个女孩。一年后的一天,我看到了她发的朋友圈,她结婚了。我想站在她旁边的那人一定是说了她能听懂的话,而不是像我,只会发了一些她看不懂的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