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276238/48fe894e9e4ed0ed.jpg)
文 / 大丽
最近在读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更加感觉到说话是件神奇的事情:它可以帮助你轻松撩妹,也可以让你搞定加薪谈判,更甚让你的生活过的如鱼得水,当然也可能在大晴天里给你一个炸雷。
谁都想成为会说话的人,但这是一门需要修炼的艺术,需要时间与实践。今天咱们先抛去说话用词的使用与润色上,先说下量上的问题:如何能把话说的"不多不少,又有疗效"。
01.
当我们在劝阻别人吵架时,这句话的出现频率特别高——"行了,都少说一句!"
那么这句话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能让本来白热化的场面有了降温的效果呢?
2009年时,有这样一条因为每一个人多说一句话而引起的笑话,在当时广为流传,直到今日我仍记忆犹新。
作者去办事,在公交车上碰到一个外地来的小伙子。他想去北京的颐和园,但是在地图上找不到位置,不知道怎么去。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正剔着指甲缝的售票员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
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车去。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作者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
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一个中年的大姐开始出来批评这个没有礼貌的小姐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了。
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
后面就闹翻天了,这么吵着闹着,车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
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最后作者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他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作者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
作者说他只是去劝架,顺便说了最后一句话:”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X,和她计较什么呢?!“
笑过后是不是想起了"言多必失"、"画蛇添足"等一系列应景的词儿。每一个人都是出于好心回答问题或者是纠正思想,明明已经解决的事,可最后又加了一句"暗爽"的话,叫别人听了去,哪会叫他随便爽呢。
可见,在已经有了"参考答案"的事儿上,就不需要再有其他的延伸了,接受就行。这谓"少说一句"。
02.
那么何谓"多问一句"?
《米娅快跑》里有这样一个片段:
米娅在部门的会议上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听到美国老板叫她去做一件事情。
猛然惊醒的她在想老板刚才讲了什么,又不好意思请老板再说一句,因为如果她表示没有听清,要么是她英语不好,要么是她没认真开会,两者都会叫她丢人。
但她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老板说的是句疑问句。她想起上雅思课时,老师给她说,疑问句的答案就是Yes/No。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她脱口回答"No!"
她这一回答让全会议室的人惊骇,她又立马改口"Yes",这时候全会议室的人又像看动物一样看着她。
坐她隔壁的中国同事看不下去了"老板就你去隔壁拿下样品与展纸。"
本来以为能靠着小聪明混过去的米娅,却给自己挖了个大坑,不仅自己掉下去了,还成了公司同事饭后的一点笑料。
其实,这个情况下就应该问一句的。问题不明,怎么破解?所有的瞒天过海,最后坑的都是自己。
当状况线索有限,对整个事情不能有概貌时,就需要"多说一句"(可能不止一句)了解情况。就像你不会和一个名字都不知道的人结婚,多一句的询问,就会离真相更近一点。
03.
总之,想多说一句话时,想想这句话的作用是吐槽还是获取信息,前者需要秉行"少说",后者当然是"多问"。
愿你的话不多不少,生活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