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看综艺节目,也从未看过《康熙来了》,看书的时候偶遇好的文章,会瞥一眼作者的名字。久而久之,蔡康永这个名字被我默默记下,喜欢他文章里的犀利幽默,自有风格。
蔡康永不仅仅是个有才华的作者,他更是一个无论什么紧急情况都能应对的主持人。换做是别人写XXX的说话之道,这本书的销量或许就没这么好了。
小S为这本书写的序言里说到:“做自己和没礼貌常常就是一线之间。”
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喜欢加上一句,“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将这句话作为盾牌,之后说的话哪怕再刺耳再伤人,你都没办法指责他。
喜欢以这句话作为开场的人,将自己毫不顾虑他人的行为归结为性格直爽,将别人受到冒犯后的不满都归结为小肚鸡肠。
既然他说出了“我说话比较直”这句话,说明他其实明白自己将要说的话是难听刺耳的,而即便如此,他却依然要以这句话作为开场,滔滔不绝地把刺耳的话说给别人听。
不能说这样的人不懂说话,他其实是懂得的。知道自己的话伤人,所以做好了铺垫与解释,让听到那些话的人无话可说。只是他的说话之道以自己为中心,只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泄自己的情绪,不曾考虑到别人的想法。
说话的艺术,其实是语言的温度。很多人的不会说话,其实是不会做人,太过于自我,只顾着做一个说话的人,忽略了听说话的人。
我所说的“不会说话”的人,不是指不善于表达或说话实在的人。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八面玲珑,每个人的个性都应该得到尊重。仔细思量,“不会说话”的人,与不善于表达和说话实在的人是不一样的。
我不太习惯与“不会说话”的人相处,并不是因为我接受不了他们所说的不中听的话,而是因为他们的说话方式反映了他们做人的态度。如果在说话的时候都不曾考虑对方的感受,那么在面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的时候,有很大可能性也是不会考虑别人的。
当然,他们提出的评价与建议,我会听取我觉得正确的部分,只是往往难以和他们成为真正的知己。因为在我看来,说的话不好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实话,实话大多难听;第二种是故意伤人的话。如果是第一种,是否换种方式会更好呢?如果是第二种,大概友谊也是进行不下去的了。
我们专业有一位高冷的学霸,昨天我和闺蜜们想要找她借电脑,但我们商量了许久,都说不敢去,怕她。其实学霸对人的态度不差,别人请她帮忙也会欣然应允,但仅仅是想到要与她对话,就已经让我们觉得很不自在。
以前有一次开会的时候,我与学霸聊天,她笑着聊起自己手工不好,我说起自己手工不好的经历,我没说两句,她就面无表情地移开了目光,我尴尬得不知道怎么接着说话,只好草草收尾,低头玩手机去了。在她说话的时候,我认真听着,同时也在努力寻找她感兴趣的话题,但她这样的态度,让我觉得受到冒犯。尽管我不会因此而讨厌这个人,但以后会尽量避免与她的接触。
所谓说话的艺术,不仅仅与语言有关,也与表情、眼神、动作有关,你以为说话只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但人们通过这样直观的方式接触、了解、评判一个人。
被评价为高冷,某种程度上不是什么好事,也许重点在“冷”而不是“高”,这样评价你的人一定是碰过壁或是了解了别人在你这儿碰壁的历史,才会对你有这样的断言。而高冷的人,谁会愿意接近,又有谁敢去接近呢?我更喜欢也更希望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说话有温度,为人处世亦有温度,至于高冷,只对那些无谓的人与事。
曾经的自己,也是喜欢把“我这个人性子直”挂在嘴边,后来在说话上碰过壁,吃过亏,才明白说话的直,有时候并不是直率,而是心思的直,不绕弯地只考虑自己。虽然算不上有多么愚蠢,但也算不得聪明。
既然可以把话说得漂亮,既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让别人听着舒服,为什么不呢?
既然可以把话说得委婉,既不冒犯别人,又让别人易于接受,为什么不呢?
既然可以把话说得有温度,既留下好印象交到朋友,又让别人开心,为什么不呢?
当然这样的“说话之道”并不是为了刻意讨好别人和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利益,充满功利思想的说话方式,用蔡康永的话来说,只是“说话之术”,弄懂说话之道,比只是练习说话之术重要。
我们心里其实藏了很多我们自己都没搞清楚的东西,这些东西藏在我们的话里,从我们的嘴巴说出去了,变成别人评价我们的依据。如果我们稍加玩味我们的说话内容和说话方式,会比较懂得别人是怎么形成对我们的印象、怎样定位我们在他们人生中该放的位置。
这本书还是谈到了不少‘说话之术’,但我相信你很容易就可以掌握到比‘术’更内在,也更高层的东西。我相信的,是先对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认真看待,然后得到比较多的对人对己的了解,然后比较靠近幸福。
透过说话,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这就是我相信的,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愿你说话有艺术,言语有温度,更靠近幸福。
说话的艺术其实是语言的温度——《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