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写诗最多的皇帝
中国古代皇帝中,很多人都会写诗,有的还能称为“著名诗人”,如魏文带曹丕,如南唐后主李煜,他们的诗词,流传到今,脍炙人口。即是一些名声很差的皇帝,如隋炀帝,如宋徽宗,也写过一些很不错的诗篇。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攻陷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把徽宗和儿子钦宗赵桓连同一大群皇子皇孙妃嫔宫女全都俘虏并押往北方,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徽宗赵佶死于五国城(今吉林宁安县),时年54岁,一共过了九年的俘囚生活。据宋人《朝野遗记》说,徽宗临死前,写了一道绝命词《燕山亭》附题为“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垒(应为:叠)数重,淡着(应为: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调(应为: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词写得十分悲凉,充满哀怨和失望,使人不禁想起另一位亡国之君南唐李后主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赵佶用这首词,做为自己一生的绝笔,也是北宋王朝一百六十七年历史的挽歌,读来让人唏吁(唏嘘)长叹,是一篇深感人情的佳作。
曹丕和李煜都是写诗词较多的皇帝,后人曾为他们分别编辑了诗集、词集。
还有两位皇帝,写诗也很多。
一位是宋仁宗赵祯。
宋人刘分文(应为:刘攽)在《中山诗话》里说:“仁宗在位四十二年,赐诗尤多”。
宋代诗人词客辈出,诗集频出,如苏轼、王安石、等等,诗词千古传诵,可是,未见仁宗的诗留下一联数句,看来是写的水平很低,《中山诗话》特地补上一句“然不必尽上所作也”,意思是有些诗是别人代写的,算是为仁宗作开脱。
倒是《宋稗类钞》留下了他的一则趣闻:
“蜀中一举子献诗太守云:‘把断剑门烧栈道,成都别是一乾坤。’守械其人奏之。仁宗曰:‘此乃老秀才急于仕宦而为之,不足治也。可授以司户参军’。其人到任不一年,惭恧而死。”
从这则逸文来看,宋仁宗还真仁慈,如果在大兴文字狱的明朝朱元璋时期或清朝雍正乾隆年间,这个秀才不但会被杀头、凌迟,还可能株(应为诛)九族哩。
写诗最多的皇帝,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
《清稗类钞》记载:“高宗御制诗五集至十余万首。每一诗出,令儒臣注释,不得原委者许归家涉猎,然多翻撷万卷莫能解者”。
后人曾详细统计,乾隆共写诗十万零一千八百首,而我国文学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陆游留下来的也只九千三百多首。
唐朝是我国诗歌最兴旺的时代,著名诗人前仆后继,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等,“唐诗”成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最灿烂的篇章。然而,荟集唐诗优秀篇章的《全唐诗》,收集了二千二百多个作者的诗,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乾隆皇帝一个人写的诗比整个唐代诗人们写的全部诗篇还要多得多!
唐诗才不到五万首,有多少篇章诗句留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里呀,那“举头望明月”,那“安得广厦千万间”,那“月出惊山鸟”,那“春眠不觉晓”,那“秦时明月汉时关”,那“千山鸟飞绝”,那“一封朝奏九重天”,那“道是无情却有情”,那“锄禾日当午”,那“君问归期未有期”,等等,都成了千古绝唱,成为中国儿童的启蒙书,人生的教科书,生活的格言,甚至行为的准则。
而乾隆的那十万多首诗呢?
虽然距今不过两百多年,人们早已把乾隆的诗忘个一干二净,不但没有人吟咏它,连各种书籍中也不给他留下一行半句!
这真是对乾隆的莫大讽刺。
雍正时,举人汪景琪曾有诗句“皇帝挥豪(应为:毫)不值钱”,讽刺雍正的父亲康熙皇帝玄烨,这句诗对乾隆可能更贴切。
清咸丰帝奕宁(应为:奕詝)写诗不多,但还是留下“一杯冷酒千年泪,数点残灯万姓膏”之句;反清志士秋谨在刑场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一句诗,让后人追怀不断。而乾隆的“十万多首诗”,却只成为后人的笑料!
诗和文章,不以谁写的多为贵,也不以谁的职位高而流传或不朽,即是皇帝,也逃不过人民和时间的淘洗!
77、低薪官吏的嗟叹
有句俗语说:“升官发财”,意即当官必发财。
其实,自古以来,当官如果不贪污受贿,只靠俸禄,是发不了财的。
就拿清朝来说。
经过康、乾盛世,清朝的经济比较繁荣,商业比较发达,纺织、采矿、冶炼等工业也比前几个朝代兴旺,国家财政收入也较富庶,可是,官员的俸银工薪并不高。
《清文献·通考·国用》记载:顺治“三年更定宗室公俸银六百二十两”。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一品大学士”,每月的俸银才三百两白银,怎么会富起来呢?
与此相对照的是,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清仁宗+ 琰(应为:顒琰)下旨查抄和珅家产,抄出的财宝有:
赤金首饰共三千六百五十七件;
东珠八百九十四粒;
珍珠一百七十九挂,散珠五斛;
红宝石顶子七十三个;
祖母绿翎管十一个;
翡翠翎管八百三十五个;
奇楠香朝珠六百九十八挂;
赤金大碗五十对,玉碗十对,金壶四对,金瓶两对,金匙四百八十个,金盆一对,金盂一对;
水晶缸五对,珊瑚树二十四株,玉马一只;
银杯四千八百个,珊瑚筷四千八百副,镶金象箸四千八万(百?)副,银壶八百个,翡翠西瓜一个……。
纹银一百零七万五千两;
赤金八万三千七百两;
钱六千吊,房屋一千五百三十间……
总共有一百零九项,约合白银###亿两。
一个月薪白银才三百两的大学士,不靠贪贿,哪来这么多财产?
于是,那些老实本分,廉洁守法,不受贪贿的官吏,日子便过得很艰难。
三国时代的祢衡,很有才华,但恃才傲物,有些清狂,故尔曹操、刘表、黄祖都不相容,终因当众羞辱黄祖而遭杀害在今天的武汉,时年二十六岁。
祢衡只做过鼓吏、书记,属于小吏,俸禄极低。黄祖的长子黄射很敬重祢衡,曾在大会宾客时,请祢衡写一篇《鹦鹉赋》,“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汉书·祢衡传》),这篇优秀作品一直流传至今,让人百读不厌。人们常到他被杀的鹦鹉洲凭吊惋惜。
就在这篇《鹦鹉赋》里,祢衡发出了“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之险山戏”的嗟叹。军阀混战,祸乱不息,世道险恶,工资又低,他怎能不嗟叹呢?
空有满腹才华,却被任为鼓吏,俸禄太低,引发不满,他才“击鼓骂曹”吧?
唐朝的杜甫,史称“诗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巨星,一直有“李杜诗歌万古传”之誉。他一生几乎都在做官,只是官职不高。先是任何西(应为:河西)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后拜左拾遗,负责监察纪检工作,相当于现在监察部的处长,后来又到四川,在节度使严武手下当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还是个局处级干部,并未升迁。
他这个处局级,县团级当了近二十年,因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不致贪贿,生活极为拮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是真实写照:“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乾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几间破茅房,一床烂布被,这个县处级诗人,日子如此清贫,工资一定不高!
一直以来,人们都赞誉老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高尚情怀,我却以为,这其实是穷困诗人对自己会有好房子好日子的冀盼。
宋朝的陆游留存至今的诗就有九千三百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产量最丰的一位诗人,他做过“权知严州”,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代理市长,后来又做过礼部郎中,相当于司、厅级干部。他的职务比杜甫高,待遇应该好些吧?
未必。
请读读他在《书卧初起书事》(应为:昼卧)中的诗句:“忽有故人分禄米,呼儿先议赎雷琴”。一听到朋友故人要来借禄米(工资),就慌忙叫儿子来商量计算一下,除去赎雷琴要用的米,还有多少米,能不能出借,能借多少给故人。为了故人借禄米,心情这么紧张,手头一定不宽裕,工资也不会高。
不妨再读读他的《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咋看是在写食粥是健康长寿之法,也有道理。不过,我以为这“只将食粥致神仙”,不过是为工资低,禄米少,为节省,不得不喝粥而聊以自慰,是乐观豁达,也是阿Q 精神。转而仔细一想,一个厅局级干部,不去贪贿,工资低到只能全家人喝粥,不这样乐观自慰,还会想继续为官么?
晋代的陶渊明,就是因为工资低,禄米少,便愤然自动“下岗”离职的。
陶渊明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少有壮志,博学能文,先后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四十一岁任彭泽令,为官八十多天,就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自免去职”,隐归南山,赋《归去来兮辞》,以后一直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六十二岁去世。
后人一直把他的归隐视为文人的清高,视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视为对腐朽官场的愤慨,视为对险恶世道的避让……这都是有的。不过,我以为,更直接和直白的,是对禄米太少的不满:一个月才五斗俸米!而且,为了这五斗禄米,还要忍气吞声,受人白眼;还要逢场作戏,装谀弄媚;还要汝虞我诈,互相倾轧,大趟浑水!与其如此,留下何益?
现在许多“跳槽”者,不就是如此么?
古代这些奉公守法的官员因工资低如此嗟叹,而现在却只听见普通老百姓嗟叹“上不起学,买不起房,住不起医院看不起病”,却听不到有干部感叹工资低,颇真叫人玩味。
78、古代官员知多少
我们在古典小说,现代影视作品里,见到过什么“进士”、“状元”、“八府巡按”、“丞相”、“太守”、“县令”这些中国古代的官员,还有“官官相护”的成语,可是,你知道中国古代,某个朝代,从中央到地方,有多少官员吗?
我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直至清朝,两千多年中,一直是皇帝统治天下,由皇帝一个人管理国家。可是,无论皇帝怎么勤奋,一个人“日理万机”却总会力不从心,于是,设立了许多衙门和官员来辅佐皇帝,也设立了一些地方机构来治理百姓,收取捐税,执法断狱,开展教育。
辅佐皇帝的官府和官员,秦代称“三公”、“九卿“,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刑狱和对官员监察,谓为“三公”,是政府机构中的最高官员,三权分立,直接听取皇帝指示,直接向皇帝汇报。
“三公”之下,分设“九卿”,分别管理各个方面的事务。“奉常”主管礼仪祭祀以及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务,类似现在的###、文化部,“朗中令”(应为:郎中令)主管官廷(应为宫廷)警卫,作为皇帝的参谋顾问,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卫尉”管宫内警卫,以及吏民上书,征召贤良等事务,类似现在的信访办;“太仆”管理皇帝车马和全国的马政,相当于现在的交通部长,“廷尉”管司法刑狱,类似现在的司法部长和公安部长;“典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和接待全国内外客使,相当于现在的统战部和接待处;“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管农业、财政及盐铁专卖,“少府”管理皇室财产以及皇室的生活服务、物资供应等等。
“九卿”之下再设若干僚属,协助九卿工作。
这三公九卿就是国家机构,中央机关干部,从而使中央机构基本系统化。
至东汉,中央机构正式命名为“尚书台”。到了隋朝称为“尚书省”,下辖六部(吏、礼、兵、都官、度支、工),各部首长称尚书,副职称侍郎,每部之下设四司,每司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
以后历朝虽多有变更,名称也不尽相同,但这种中央机构一直沿用至今,尚书省即今国务院,部、司之名则一直沿用。
地方机构秦代为郡、县两级,就是现在省、县两级政府机构。郡的长官为郡守,县的长官为县令。秦时约有46个郡,1000来个县。这种郡县制逐渐演变成今天的省、地(市)县三级地方机构,分别设置官员管理。
那么,这些机构,到底有多少官员呢?
俗语“文武百官”,不过,不止此数。
根据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的《今日官冗》中记载,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前后)全国官员总数为一万人左右;仁宗赵祯皇佑年间(公元1052年前后),官二万员;英宗赵曙治平年间(公元1065年前后)官二万四千员;到南宗(应为:南宋)光宗赵惇绍熙年间(公元1193年前后),虽然大宋王朝偏安一隅,只剩下半壁江山,可是,官员却有二万三千五百人;到宁宗赵扩庆元时期(公元1198年前后),官员竟达到四万三千员!
比之宋代的官员冗多,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以后)是我国历朝中官员数目较少的时期。虽然那时统辖的地域比现在的中国疆域还要广大,全国官员总数却比宋朝少得多。
根据刘献廷《广阳杂记》记载,当时官员总数为15600人,在京官员才2546人,地方官吏占了全国官员总数的。(原文未说明)。
管理一个偌大国家,只有官吏人,中央机关才有2546个干部,机构和官员的精、简,真值得大加称赞。
按字典解释,“多余无用”谓为“冗”,南宋全国因有四万多官吏,一再被史家责为“官冗”,甚而指为宋朝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再看看今天,我国一个两三千万人口的省,官员又岂只四万呢?再看看每次开会的“主席台”上,“领导班子”岂只“一个班”呢?毛泽东曾教育党委书记“要当好班长”,现在该改为“要当好排长”了!
官员多了,人民负担就重了。
“以人为本”,就是替人民着想,为人民谋福利。
为了人民,我们能不能切实做到“精兵简政”,而不是越简越多呢?
79、朱元璋的忌讳
中国古代封建皇帝,一人治天下,唯我独尊,强加给臣民许多苛求苛令,如:
《晋书·武帝纪》就记载司马炎:“诏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备六宫,采择未毕,权禁断婚姻”。为了征采后宫妾侍,竟然禁止朝庭官员未出嫁的女儿结婚!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炀帝“诏……贵贱异等杂用五色:(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连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皇帝也来管!
明太祖管得更具体。《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下诏令庶民不得用罗绢凉伞,但许用油纸雨伞。
最严厉而残酷的,就是“避讳”:不能提皇帝的名字,不能提皇帝祖先的名字,遇上皇帝的名字,须加或减笔划,要空行另格,等等,不一而足,不胜枚举。如有触犯,轻责(则)坐牢,重则被杀。
唐朝有位年轻诗人李贺,只因父名晋肃,唐太宗李世民曾封晋王,晋与进士的“进”同音,由于避讳他便不能考进士。不中进士便不能做官。尽管大文(学)家韩愈和皇甫湜都看重他,但终因前途暗淡,才二十七岁便郁闷而亡。
清朝有位查嗣庭 ,是江西正考官,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的处级干部。有一次在给生员考试出题目时,采用《大学》中的“维民所止”一语,不料被人举报,说是其中的“维”、“止”二字,是将“雍正”二字截去头部,有意影射,显是悖逆。雍正皇帝立即下旨将他拿擒进京。他有口难辩,在狱中气愤而死,雍正还不罢休,又下令将其戮尸示众,长子诛杀,家属充军。
搞避讳最严厉的,当数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字国瑞,又名世珍,出身低微,当过放牛娃,做过小和尚,还在合肥城里当过乞丐,又没有文化,后来虽然做了称孤道寡的皇帝,却很心虚,惟恐别人提起他早年贫贱的经历,忌讳便特别多。
例如他姓朱,臣民避讳不能称“朱”,连猪也不能叫“猪”,须改称“本家老爷”;他名叫国瑞,连与“瑞”字同音的“睡”须改成“就寝”;他曾剃度为僧,又名世珍,避讳不但不能说:“和尚”、“僧人”这些字,就连与“僧”、“世珍”同音的字,如请医生“诊治”需说成为“探看”,与“世”同音的“食”得说成“进餐”,他曾在皇觉寺出家,遇上与“寺”同音的字如“死”,得说成“仙游”……如此等等,十分苛严,如有触犯,多有杀戮,甚至灭族,残酷至极,让人宁愿哑口无言。
传说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天,一位负责养猪的小太监见猪圈里有头大猪得了病,慌忙向皇帝贴身太监禀报说,“一位皇上的本家大老爷,一连几天只就寝,不进餐,如果不马上请医生探看,明日就会仙游。”其实,他只报告有头大猪病了,几天来只昏睡,不吃食,如不请畜医诊治,那头大猪就会死。
贴身太监一时领会不到,真以为皇上什么亲人病了,马上转奏皇上。朱元璋一听,立刻令太医去诊视。太医回宫,朱元璋便问是哪位本家老爷。太医不敢说是“猪”——害怕触讳,支吾一阵,才回奏道:“那位本家老爷,长着一条尾巴四条腿……”
朱元璋一听,气得半天没有说一句话。避讳让他吃了个哑巴亏。后来,这故事传到民间,小民百姓便把猪称为“皇上的本家老爷”。
朱元璋为了个人尊严大搞避讳,反受讥嘲。
压迫愈重,反抗愈烈,就连一向与世无争的和尚,也加入了反抗的队伍。
有一天,在南京一处寺庙的墙壁上,出现了一幅漫画,画着一个和尚,背着一个很大的布袋,旁边还配了一首诗:“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毕竟有收还有放,放宽些子又何妨!”
无疑这漫画是讽刺朱元璋的,在一再追查作者没有结果之后,他便下令把庙里的和尚都杀掉!
写“反诗”要杀头,写歌颂皇帝的马屁诗也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有个叫来复的和尚被朱元璋赐了一顿饭,还得到了朱元璋赐的用金盘装的苏合香,就写了首谢恩诗:“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迭滥承无上(上天)赐,自愧(惭)无德颂陶唐”,意思是说,皇上用玉碗装酒给我喝,还把从外国(殊域)“进口”的珍贵的苏合香用金盘装了送给我,我身份低微,连给皇上歌功颂德也觉得不够格。这本是谀言媚语,想讨皇上欢心。可是,朱元璋却认为,诗中的“殊”字,是骂他为“歹朱”——歹猪,“无德”是咒他缺德,于是,就将来复杀了!
朱元璋的残忍好杀,由此可见一斑。
朱元璋的忌讳,由几个固定的字,到后来发展成形声假借,又发展成字义引伸,随意曲解,滥杀无辜。
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学训导吕睿,应知府请求,写一篇表章,感谢皇帝为本州赠送马匹,名为《谢赐马匹表》,多是阿谀奉承之词,只因其中有“遥瞻帝扉”四字,本意是在遥远的怀庆,瞻望南京皇帝的宫门,朱元璋却曲解“帝扉”为“帝非”,是在咒骂皇帝,下令把吕睿杀了。
还有个县学训导(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汲登,在朱元璋立太孙(即明惠帝朱允炆,因长子早逝,便立长孙为继承人)之际,代替知府写了一篇《贺立太孙表》,表示祝贺。文中有“永绍亿年”四字,“绍”为连续、继续之意,四个字的意思是赞美皇帝立了太孙以后,朱家的帝业会延续亿万年,充满了吹捧之情。可是,朱元璋却挑岔儿,硬把“绍”读成“少”,也把汲登杀了。
兖州知州卢熊前去上任,皇帝给他颁发官印。他一看,“兖州”的“兖”字刻得象“衮”字,上表请求改正。朱元璋一见“衮”字,想到了“滚”字,怀疑卢熊在诅咒要他滚蛋,这还了得,又把卢熊杀了。
朱元璋过六十岁生日的时候,陈州州学训导孟冕为本州写了篇《贺万寿表》,因文中有“寿域千秋”四字被杀,这本是祝贺皇帝万寿无疆之意,可孟冕却因此被杀。在断头台上他大声呼冤,不明白为什么被杀。几百年过去了,一直没有人揣测出这四个字犯了什么忌讳。
从这几件事看出,朱元璋多么残忍好杀。
更可笑的是,山西蒲州一个姓张的学官在为本州作的《贺万寿表》中,有“天下有道”、“万寿无疆”八个字,朱元璋也要杀他。幸亏他博学,争辯说,“天下有道”是孔子格言,“万寿无疆”出自“诗经”。古代先贤怎会有诽谤不敬之言呢?难道皇上连孔子也要杀么?驳得朱元璋无话可说,只好赦免了他。这是死里逃生的唯一一个人!
这么森严的忌讳,这么残忍的杀戮,吓得满朝文武坐立不安,担心不知道哪一天,说错了哪个字,写错了哪个字,会遭来杀头横祸。
有一位叫邓伯言的翰林,奉照朱元璋的指示,写了一首诗。或许是诗写得不错,朱元璋一高兴,想起了古代人说的“拍案叫绝”,不觉用手拍了一下御案,连声叫“绝”。朝堂里的文武百官都吓坏了,以为诗犯了忌讳,皇帝要杀绝邓伯言一家哩。跪在皇帝面前的邓伯言更是肉跳心惊,一想到几行诗文,会换来满门杀绝,顿时惊吓得瘫倒在地,昏死过去。
还有个御史袁凯,是个诗人,律诗学杜甫,以赋《白燕诗》得名,人称“白燕子”。有回上奏章,不知犯了什么忌讳,朱元璋大为生气,他马上装疯作癞,喝尿吃屎,朱元璋才没杀他,放归田里。
幸运的是,现在进入了民主时代。假如还是朱元璋那个严格避讳时代,我国的领导人姓“毛”姓“胡”,岂不连“眉毛胡子”都不能说了么?
80、明朝官员俸禄低
现在的公务员(俗称干部)由国家每个月发工资,古代的文武百官也由国家发工资,称为“俸禄”,是“俸银”、“禄米”的简称。
中国的官员自古就有俸禄。韩非子写的《姦劫弑臣》里就有“立名誉以取尊官厚禄(应为俸)”之言,《左传》里也有“介子推不言禄,禄亦不及”的记载,可见,远在近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俸禄了。
不过,因为群雄称霸,政权繁多,俸禄也就没有统一标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实行政令统一,而且构建了封建皇朝的各级政府机构,如中央政府由“三公”“九卿”组成,地方治理实行郡、县制,也就有了系统的干部队伍,官员的俸禄也就有了全国的统一标准。
“民以食为天”,官员及亲属都要吃饭生活,而且,古时的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国家税收多为粮食,所以,古代官吏的工资都以多少石米(大米,粟米)计算,因而称为“禄米”,这一办法一直延续至清朝初期,《清文献通考·俸饷》就有“(顺治)七年定王公禄米”的记录。在这不久之后,才由发米改为发银两,称为“俸银”。
就像现在发放工资有登记记录一样,古代也有登记发放禄米的簿册,称为“禄籍”。
现在的工资是以月计发,古代的禄米多是以年计放,即一年多少禄米。
那么,古代的“禄米” 标准是怎么发放的呢?
《汉书·外戚传》记录皇帝后宫妃妾的俸禄:“至武帝制婕妤、 娥、 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候。 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充依视千石,比左更。……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秦、汉因统治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主,盛产粟(小米),故官吏年俸皆以多少石粟计算。
从上面的记录可以看出,“高级干部”如关内候的禄米为二千石,最高行政长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禄米万石,“九卿”各部门负责人的禄米是中二千石,就连级别极低的“良使”、“夜者”等妾侍禄米也有百石,级别低的官吏大概也有这么多禄米吧。
按汉制一百斤约合现在的三十二斤算,“三公”万石禄米相当于现在的三十二万斤粟;“二千石”约为六百四千斤粟,“百石”为三千二百来斤粟。
因为秦、汉“编制”卡得紧,官员队伍不大,便实行了“高新”(似应为高薪)制。后来的朝代,禄米都几乎没有超过这个标准。
或许因发放禄米手续麻烦,又因遭南北朝的分裂和战争,人口减少,税收不多,荒地很多,唐朝有段时间在全国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没给官吏发放禄米,而是给官吏分田地,从一品到九品的所有官吏,都分有田地。据《通典》·田制下》记载,每个官吏根据职务级别高低,分有三种田地。一种为“永业田”,可以作为家产,传给子孙,就是离职退休以后,仍归官吏私有,官府不收归公有;二为“职分田”,就是按职务级别分的田地,这些田地里的收获或是租谷就当“禄米”;三是“公廨田”,这些田地的收获用于公用开支。后两种田在离职或退休后要交还官府,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如此,唐朝的官吏都该称:“地主”。这种俸禄制看似优越,实际上难以得到保障,一遇天灾,粮粟欠收,禄米就大打折扣。
在中国古代这许多朝代中,明朝官吏的俸禄是最低的。
《 二史札记·明官俸最薄》就记录:正四品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厅级)每月只有二十四石米(年俸不足三百石),七品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处级)每月只有七石米(年俸不足百石)。比之秦、汉,真是少而又少。就是这极低的禄米,也不全给,往往还要折布,折绢,颇似我们生活中曾有过的发工资打白条。更奇怪的是,这些很少的禄米,名义上还包括属吏的俸禄开支。
这是典型的“低工资”,连《明史·食货志》也承认并哀叹:“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官吏也是人,也有妻儿子女,都要生活,这么点禄米怎么过日子?形势逼人,逼人想办法捞钱,于是,贪污受贿便盛行起来。
明朝是我国贪贿最猖獗的朝代。
明朝官员的真正收入,都不是靠这极薄的禄俸,而是靠贪污受贿。
地方官员多从经手的税费中捞钱,特别是利用征收钱、粮时,向上级少报收入,或是钱、粮折算中将余额省略归为私有,行话称为吃“平余”,吃“加耗”;还大肆收取下级官吏的“孝敬”。当然,在征税、办案、抽丁等活动中,更少不了贪污受贿。为了富起来,办法总是有的。
中央机关的干部叫京官,他们不直接征税、办案,捞钱的门路少,就收取地方官向他们赠送的礼金。地方官员为了升迁,或是换个肥缺,自然得巴结京官,就像当年身为副省长的胡长清,为了升官,不也得向中央机关的官员行贿么?明朝地方官员向中央机关京官行贿,大多用两种名义,一是夏天炎热,送些防暑降温费,称为“冰敬”;二是冬天寒冷,送些防冻柴炭钱,称为“炭敬”。
人人都钻山打洞捞钱,处处送礼送钱,贪污受贿便蔚为风气。
我们现在的公务员的工资不低,贪污受贿却已成“星火燎原”之势,这是为什么呢?
把工资低归咎为贪贿盛行的原由,低俸禄导致贪贿成风,也不妥切。我国解放初期,直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都实行低工资制,最低工资每月只30多元人民币,就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每月也只领取不到四百元人民币的工资,可是,又有几个贪贿的呢?
现在与明朝,工资有高低,贪贿却都风行。
对比是有趣的,却也是发人深省的。
“吾日三省吾身”,“吾党也三省吾党”么
原题:(引用)8、花和尚/酒肉和尚/三绝皇帝 2013-06-05 21:33 发表
2018.12.31 阅读(661)| 评论(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