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直在追求美好生活,所谓“美好”一物质满足;二是个人心理状态,品德状态,周围人的品德状态,在于每个人的素养素质在每个人之间发生的冲击。物质和精神互相平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学校德育工作有何启事和要求?
教育也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德育工作的目标就是,弄清楚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一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中包含着,对优质教育的需要,而优质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二是,美好生活不仅要求物质方面的丰富,也要求精神方面的丰富,有内在品德的支撑。
中小学德育工作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一要满足党和国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二是适应德育工作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三是回应基层教育部门的期盼。
品德成长起步于家庭,五岁以前的孩子是国王应该宠他们,五岁到十一岁的孩子应该教育他们勤劳,十一到十六岁的孩子应该教育他们自立,十六岁的孩子应当像亲密的朋友一样对待他们。家长积极引导,注重沟通,要在促进学生自觉自律上求成效。在家庭看似微不足道的家务锻炼了青少年处理繁杂事务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发现人的乐趣,感受亲情的温暖,探索科学的应用,确认自己的价值,还能促使他们学会综合调配时间,充分利用点滴时间,投入少回报大;相反看似不值得一提的不做家务,却让青少年变得自私自利,慵懒散漫,遇事漫不经心,无法自立也无缘创新,因小而失大。大约一百面前陶行知倡导年轻人“在劳力上劳心”。
离开德育,学校教育可能什么也不是,习总书记指出“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不要树注于一些大话,要在生活中感知,学生知道的很多,在实践中做不到,我们德育让学生做到什么?
班级也是个微社会,班主任是个微官,对社会影响有限,对学生影响无限,班主任是管理的一个分力,知道自己的力往哪儿用,也要知道哪里还有可用的力。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示范者,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中国人有小富即安的心理,家长对孩子传达这种思想,教师难为他们树立人生目标,让他自立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先是站起来,然后是改革开放富起来,接下来,要强起来。那就得回头看看,是怎么富起来的,比如通过一些矿产(煤,稀土……),还有聚集廉价劳动力,……这种富不长久。要将制造变成创造,这需要不懈努力。再看看经济分工格局,比如富士康挣100块钱,美国人拿走99块,中国留下一元,中国的管理层再拿走9毛9,众多劳动者分享剩下的那1分钱。核心技术拿不到也把握不好的话,将永远受制于人,这样的背景,得向家长和学生传达不能小富即安!
班级管理不是某个具体活动,而是润物细无声,把知道的做到。把人生道理变成自己认可的东西。说到具体班级文化建设,①用故事启迪哲思②用美文点亮心灯③用活动丰富生活。系列班会①书籍类主题班会②故事类主题班会③活动类主题班会。内容①德育教育②培养班级凝聚力③励志④心理疏导⑤习惯养成。班级管理①班级日志②循环日记……说悄悄话“让我轻轻告诉你,其实我很在乎你”。对待学生,偏爱后进生,厚爱特殊生,博爱中间生,严爱高材生。多元智能理念把德育工作常态化,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也就润物细无声。班级也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家,青春期学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教师是建设关心的起点,努力建构一种关心文化,引导全体成员认识到“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学会通过交谈而不是训话的方式来与学生沟通,学会欣赏不同意见,在适度的范围内给学生提供尝试错误的机会。当学生在师生交流中能够感受到尊重,安全,关心时,学生就会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的距离随之拉近。对学生情感支持,给他们安全感,归属感,学生从而有足够的自信心。
稳定的德育品质需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主动活动才能逐步生成。班级管理以“脚踏实地”的方式来“抬头望星”。班级管理的核心是管控情绪,所有的管理技巧都抵不过爱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