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过很多,但是正儿八经地阅读简书文章,分析文章的写法,并写上一篇读后感,却是第一次。
对浮云DL所写的《麦子熟了》的读后感,谈不上“评”字,实在是见识浅陋,不足以评,仅为个人的一些见解和想法。
《麦子熟了》故事的剧情开门见山,第一时间就抛出矛盾冲突:“明天再不回来,你就给跟工头过吧,地里的麦子你不管,我也不问。”这是妻子小麦对丈夫大春打电话说的,一句简单的话,就勾起了人们的疑问,这是为什么?
下一步,剧情才开始讲述相关的背景。丈夫独自外出谋生,工作忙碌,半年没能回来一次。这时麦子成熟,爹不慎摔断了腿,娘要伺候爹,田里一堆活儿没人干,碰巧天降大雨,麦子再不收割就要变霉、发芽烂地里了。偏偏丈夫还是说请不了假回来,妻子气愤不已,于是有了开头那一幕。
情节很紧凑,下一步,转折就来了。大春没过多久就打电话回来,说他马上赶回家,让小麦去车站接他。
看到这里,我脑海中猜测剧情的发展,会有麦子收割的场面,然而往下看去,结果又出乎意料。
后续的剧情全是围绕大春和小麦归来途中的对话开展,通过细腻温馨的对话,了解大春为什么突然回来,了解这个家庭的详细状况,了解大春和小麦以后的人生规划,当然,还有两人温馨的感情互动。
剧情开展有三个伏笔,第一个是小麦说的“你就给跟工头过吧”,这个伏笔在归来途中的对话中,大春给出了回应。
“你的那句话吓到了他。”大春说,当时正在工作,噪音大,开的免提,工头就在身边。
他说男人嘛,就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负担,让老人放心,孩子开心,媳妇幸福,一家人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地荒了,可以复耕,人心若是荒了,拿钱将外表装扮得再热闹也无用。工头说他去找老板说明情况,替大春开三天吊车。最多三天,多了不行。因为他也要回家。
第二个伏笔是婆婆说的“你去接大春吧,顺便去地里瞅瞅,看能不能下脚”。小麦去接大春,夫妻俩直奔麦田,确定了再晾一夜,第二天就可以下地收麦。
第三个伏笔,我认为是妻子小麦的名字。全文语言朴实,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美的细节描写,都是关于麦子和小麦的,如:
老天爷就这么任性,黄豆大的雨说下就下,丝毫不留一点商量的余地,且爆发力极强,像极了小麦。
雨后空气格外得清新,树叶变得更加的碧绿。风儿轻轻吹过,头发随之飘舞,凌乱的发丝散发着一股醉人的魅力。
微风吹来,成熟的麦子挺着沉甸甸的腰杆,互相磨擦着,发出嗦嗦的响声。
夕阳西沉,艳丽的晚霞像一块块鲜红的幕布挂在天空,地里的麦子是红的,小麦的脸也是红的,如—团跳动的火,刹那间,美翻了天空。
标题的麦子,地里的麦子,妻子小麦,仿佛相互呼应,相互衬托,成就了整篇美文。
就如伯乐推荐评语所说,这篇文章行文流畅,爱情如沐春风,还原真实的生活细节,生动细腻。我阅读后也深受启发,记录成一篇读后感,参考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