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训练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至关重要,家长不仅需要获得有关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观念上须避免进入误区。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自闭症儿童家庭在对孩子的家庭康复训练中都存在至少三种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以医代教”

“以医代教”。以为医药是解决问题唯一途径,从而造成家庭训练流于形式。
其表现为某些家长对通过教育能够使孤独症儿童良性发展这点存在疑虑,对教育康复缺乏信心。从家长这一心态分析:这可能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孤独症儿童康复,怎样才算是真正帮助他们;对孤独症儿童,只是表面上的认识,而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
其实,孤独症儿童最大障碍是交往障碍,包括语言障碍。他们常常沉浸在封闭的自我世界中,究其原因是其缺乏或者说是没有外界交往的能力,而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这种能力,使他们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到现实生活中来。当然我们不排除随着医学的发展,药物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医疗手段能够代替教育训练作用,因为有些能力的获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培养慢慢得来的。药物只能还人以健全的躯体,为能力的获得提供可能性,而不能起决定作用。这正如众所周知的“狼孩儿”的例子,虽然其有健全的躯体,但由于没有人类的教育环境,因此他只能像狼一样嚎叫,最终能发出有限的语言,还是借助教育的作用产生的。因些,可以这样说,对孤独症儿童的帮助应是以教育为主,药物为辅。

误区二:单纯强调语言训练(训练内容单一)

单纯强调语言训练,忽视其他辅助训练。
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说话了,一切就都好了”,显然这是一种误区,因为会说话并不等于会交流。就我们所遇见的孤独症儿童有许多都会说话,甚至有的还能背很多唐诗,但却无法与外界正常交流,这能算是真正会说话吗?从理论上讲,言语发育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其实质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因此只有首先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才能促进言语的发展。从语言学上讲,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如果人的言语起不到交际的作用,那么言语本身也不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我认为不能片面强调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不能以为会说话而去单一训练语言,而应以提高思维水平为目的,采取不仅是语言的训练,还包括认识能力、感觉运动等综合训练的方法。我认为这样做比单纯强调一种训练其效果要好的多,因为综合训练会更好地促进大脑的发育,而大脑的发育才是真正促使语言发展的根本。

误区三:训练目的与手段混淆。

有的家长在家庭训练中存在着为了训练而训练的现象,错误地理解为训练的目的就是完成训练内容本身,造成目的手段混淆。这样做的后果,一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的训练手段必然单一;二是无形中把一天的生活内容和时间划分为训练和非训练两大类,没有将家庭训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从而影响训练效果。其实,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社会交往能力,这其中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和用语言交流的能力等,而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一切训练都是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开展的。换言之,一切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方法都是我们应该运用的,可是据我所知,有部分家长在他们对孩子的家庭训练中,却存在为了训练而训练的现象,即不是从手段到目的,而是从手段到手段。比如以训练拍球为例,他们认为拍球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拍球,从而产生了这样一个结果,即拍球时为训练时间,不拍球时为非训练时间,只视拍球这一活动是训练内容,而视拍球外的其他活动为非训练活动。这样做所达到的结果实际上只能是事倍功半,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把手段与目的混淆了,而正确的做法就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手眼协调能力及在此活动中孩子对他人指令的理解与配合,通过拍球活动来达到此目的。即拍球只是此时的训练手段,同时充分利用拍球以外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训练手段和机会,共同为实现上述目的而进行训练。教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把训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才能促使训练早出成果,以真正达到训练之目的。


康复训练立体化,机构家庭两手抓
自闭康复要牢记
莫急莫慌心要细
分清症因最宝贵
对症施教心要齐
早干预,早康复
少用药物多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