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47年七月,刘知远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他让杜重威移镇归德(今商丘南),并且命令杜重威与原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对调。这一决定看似平常的人事调动,实则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的因素。
杜重威知自己过去的行为在朝廷中可能已经埋下了祸根,对于刘知远的这一命令,他本能地感到不安和抗拒。在他看来,这可能是刘知远对他的一种变相打压或者是清算的前奏。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拒绝接受这一移镇令。为了寻求外援来对抗朝廷的命令,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遣其子杜弘琏作为人质乞师麻答救援。在接到杜重威的请求后,权衡利弊之后决定伸出援手。麻答派遣蕃将杨衮率辽兵1500人与幽州指挥使张琏率燕属亲兵2000赶赴魏州。这一支联军犹如一支即将投入战场的利箭,朝着魏州疾驰而去。然而,当他们行至邢州(今河北邢台)时,意外发生了。恒州突然陷入混乱,这一突发状况打乱了他们的计划。杨衮在权衡之后,认为继续前往魏州可能会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于是率部北还。这一事件,使得杜重威原本寄予厚望的救援力量大打折扣,他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后汉高祖刘知远得知杜重威拒不受命并且乞师外援的消息后,龙颜大怒。他认为杜重威的行为是对朝廷权威的公然挑衅,于是下诏削夺杜重威的官爵,以高行周为邺都行营都部署(一说诏讨使),镇宁节度使慕容彦超副之,率领大军前往讨伐。
高行周和慕容彦超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往魏州。当他们到达魏州后,对于如何攻城,两位将领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慕容彦超一心想要急攻城池。他看到魏州城,就仿佛看到了自己建立功勋的机会,认为凭借着大军的锐气,一鼓作气就能够攻下魏州。然而,高行周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深知魏州城坚、粮足,这样的城池如果强攻,必然会遭受巨大的损失。他力主长围久困,通过断绝城中的粮草供应,等待城中粮尽自弊之后再发动攻击。这种截然不同的作战策略,使得二将之间产生了矛盾,彼此之间互不配合。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大军在魏州城外驻扎许久,却毫无战功。
刘知远在都城之中,时刻关注着魏州的战况。他深知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可能会产生其他变故。一方面,军队长时间无功而返可能会影响士气;另一方面,杜重威在城中也可能会想出其他应对之策。于是,他决意亲征。
十月,刘知远率领着亲军抵达魏州。到达之后,他选择宿于高行周之营。慕容彦超得知刘知远到来,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认为这是一个再次争取攻城的好机会,于是固请攻城。刘知远在慕容彦超的再三请求下,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刘知远亲自督诸将对魏州城发起了猛攻。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后汉军如同汹涌的潮水一般冲向魏州城。然而,魏州城的防御极为坚固。城墙上的守军奋力抵抗,他们用箭矢、石块等不断地向城下的后汉军倾泻。后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在城防面前却显得有些吃力。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后汉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万余人受伤,千余人战死。看到这样的惨状,慕容彦超才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再也不敢轻易请求攻城了。
而在魏州城中,张琏因为愤恨刘知远在繁台尽杀燕兵,心中充满了复仇的火焰。他下定决心,要与杜重威一起死守魏州城。杜重威也深知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于是尽力姑息城中的燕兵,使得燕兵愈加骄悍。在他们的坚守下,魏州城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屡次挫败后汉军的攻势。
刘知远见强攻难以奏效,开始改变策略。他屡次派遣使者前往魏州城招降,并且许下承诺,只要杜重威投降,就保证他不死。然而,杜重威此时心中充满了疑虑,他不敢轻易相信刘知远的承诺。毕竟自己曾经降附契丹,又抗拒朝廷的移镇命令,他担心一旦投降,刘知远会秋后算账。所以,他仍然闭城拒守,坚决不投降。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州城中的粮食逐渐减少。城中的将士们开始面临饥饿的威胁,他们的士气也逐渐低落。很多将士看到城中的困境,为了求生,开始逾城逃亡。刘知远看到城中的这种情况,认为这是再次攻城的好机会。于是,他再次督军攻城。可是,魏州城虽然粮食将尽,但防御的力量依然不可小觑。后汉军在攻城过程中,再次遭受了巨大的伤亡,但仍然未能攻破城池,无奈之下,刘知远只好停止攻城。
数日之后,魏州城中的情况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粮食已经彻底耗尽,城中的人们已经无力继续抵抗。在这种绝境之下,杜重威终于在947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举城出降。当刘知远的军队进入城中时,看到的是一幅凄惨的景象。城中饥饿而死者已经十有七八,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也都是面黄肌瘦,饿得不成人形,整个魏州城仿佛一座人间炼狱。
刘知远进入魏州城后,心中对张琏及其军将充满了愤恨。他认为这些人是导致攻城艰难、伤亡惨重的罪魁祸首。于是,他诱杀了张琏及其军将数十人。而对于那些普通的士卒,刘知远则选择纵之北归。至此,魏州叛乱遂平,这场持续数月的魏州之乱终于落下了帷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