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对未知前路的一种模糊不清的恐惧感,它总是指向未来的,也总是在传递危险信息。
生活中,一个人很容易受当时所处环境或者所在事件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因为教育水平,认知能力的不同,每个人的理智是有限的,但与生俱来的情绪则是不分高下的。
因为对人或物的在意,就像一些容易引发焦虑的情景,比如领导对自己工作的评价,父母的身体健康,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对于这些事情万分的关注,同时所有的事情发展也都包含着可能的坏结果。
只有将焦虑追溯到让自己关切和感到威胁的事物上,才能学会有区别的对待生活中容易引发焦虑的事情和人际关系,这些事件的共性在于,它们都为生活的某些方面带来某些潜在威胁。也就是说,如果某件事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关切),同时感知到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危险(威胁),焦虑也就随之而来。
焦虑=关切+威胁
理解这样一个公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某些特定思维,有两个可以干预的地方,
1,改变对威胁的认知(没穷到吃不起饭,最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2,要么减少关切(不就是钱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感到焦虑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认知。
《别为琐事烦恼》中提出了两个办法:
其一,别为琐事烦恼;
其二,一切皆是琐事。
焦虑就是信号灯,焦虑的存在更能让我们及时发现身边存在的潜在危险,温水煮青蛙就是一个反面教材。
面对焦虑,会做出什么反应呢,忽视它逃避它,或者是,关注自己的焦虑,弄清楚生命中关切的是什么,威胁又是什么。
那么焦虑是如何在大脑中运行的呢?简单解释而言,当察觉到环境中危险因素的时候,大脑的不同部分会收到两组信号,第一组被传送至大脑皮层,这是大脑思考的部分,分析和解读信息。第二部分传送至杏仁核,这是大脑的情绪总部,在这个位置,通常在大脑皮层还没有搞清楚威胁是什么时,恐惧或者焦虑反应就已经被触发了。
比如看到后视镜的闪光,杏仁核引发了压力反应,来不及等大脑皮层给出正确反馈,这光来自于一辆拖车而不是查车的警察。
总体来说,除非大脑本身发生变化,一旦接受到后视镜闪光信号,定会触发压力反应,无一例外。因此,面对焦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开车,购物,打球等等,倘若试图扭转局势,实际就是在与自己的大脑作战(原始内战)。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倒是想起那句 "臣服情绪",不要对抗自己的情绪,对抗情绪的时候,其实对抗的不过是自己的感知,对抗是不承认,不接受,不接受已经发生的现实,这种状态,肯定不如主动去面对,更为有效解决问题。
——《如何才能不焦虑》第一章 小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