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对于库兹委尔的主张,我作为一名学者应该采取的态度就是:既不走火入魔,也不全盘否定。
如果把AI发展引起的经济社会的根本性变革称为奇点,我认为其有可能在2045年之前发生。但这与库兹委尔及其他人认为的"奇点会在2045年左右到来"有所不同。奇点的含义因人而异,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AI超过人类智力。
2)AI自己创造出AI,由此引发智力爆炸。
3)AI代替人类,掌握世界霸权。
4)人类与计算机融合,成为后人类。
就算AI的智商是10000,也不能说它就获得了取代人类掌握世界霸权的智力。赛车的速度虽然是人类的100倍,但它确无法支配人类。二者是同样的道理。
全脑仿真和全脑架构



感统智慧
即使在日本象棋方面AI完胜人类,也不能说计算机就战胜了人类。因为设计研发出这个AI的不是别人,正是人类自己,计算机并不会自己编出下棋的软件程序。
虽然程序激发了新的思路,但是研发程序的是人类,设计构思框架的也是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就像孙悟空逃不出如来的掌心一样,目前AI仍在人类的掌控之中。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钱赚的越来越多,欲望就会越来越少,到了中老年阶段,往往会不再追求更高的物质水平。
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GPT)
与创新有关的两种对立效应,"肩膀效应"与"耗尽效应"。
"肩膀效应"指的是通过参考现有的技术积累,可以更容易地发现新技术,这个词出自牛顿的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耗尽效应"指的是简单的新发现会很快出现,但随着创新程度不断加深,很难再有新的思路。这就像在池塘钓鱼,鱼会越钓越少。
如果只有"肩膀效应",那么伴随着技术积累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新技术。随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也会不断加快。
但这并不现实,因为"耗尽效应"与"肩膀效应"之间会互相遏制。
在GPT出现后的一段时间,肩膀效应处于优势,之后会陆续产生后续发明,但这些发明的新创意终归会用完成,创新便走向枯竭。

基本收入制度(Basic Income,BI),是指不论收入水平而向所有人无条件发放最低生活费的制度,其特点是以个人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发放。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
优势:与是否失业或患有疾病无关,也与有钱没钱无关。所有国民都可以领取补助,因此既不会有疏漏,领取人也不会感到屈辱。另外,即使有工作也不会有因此少发补助,所以不会降低工作积极性。
缺点:是为了应对贫困,无法达到更多目的。不能代替身体有缺陷或伤病的“缺陷者救助”。
“有用性”是20世纪前半期法国思想家、小说家乔治·巴塔耶提出的概念,其核心观点就是“有用”。巴塔耶对这种有用性的思想进行了批判。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们被有用主义迷住了心窍,过于看重有用的事物。为了将来有用而努力学习以拿到各种资格证书,这无疑是一种有用主义。
但这种学习可以说是为了未来的利益而牺牲了现在。因为现在这一时间“隶属”于未来。巴塔耶认为,被有用主义驱使的人生是奴隶性的。
有用时价值连城,无用时一文不值——可见价值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巴塔耶针对“有用性”提出了“至高性”的概念。“至高性”指的是那些不管是否能发挥作用都依然富有价值的事物。“至高的瞬间”不隶属于未来,而是自身满足感的那一瞬间。
“至高的瞬间”可以是一天的辛勤工作结束时饮下的一杯红酒,也可以是“春日清晨让破旧的街道焕发出奇妙光彩的一缕阳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巴塔耶并不是藐视在市场上具有交换价值的事物,而颂扬与此相反的事物。能给人带来“奇迹般感觉”的红酒并不特殊,随意在超市的酒类货架上买一瓶也能做到。
无论是买的还是自家酿的红酒,有的人会嘴里头头是道地说着“多酚有益于健康”,硬生生把给人带来无限陶醉感觉的红酒变成了养生手段——巴塔耶蔑视的是这种狭隘的思考方式。他说:“这种人既不懂诗,也不知道荣誉,在他们看来,太阳也不过是热量的来源罢了。”
而我们现代人类更进一步,甚至对人也只从是否有用的角度加以判断,认为人必须要对社会有所用处。这样的狭隘观念深入人心。
在现代社会,失业比没有收入带来的打击更大。失业剥夺了我们作为人的尊严,这也正暴露了现代人的可怜之处——我们只能从有用性中找到个人的尊严,将自己沦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工具。
巴塔耶对此持批判态度,他说“天上有无数的星星,他们既不工作、不被利用,也不从属于谁”。
人类的价值归根结底并不在于有用性。是否对他人有用、是否对社会有贡献、是否赚钱,这些归根到底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总而言之,有用性这个价值并不是普遍的。它就像水边砂地的涂鸦总会被波浪冲掉一样,终归逃脱不了消逝的命运。
AI与机器人的发展向我们阐明了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如果人类具有终极价值,那就是人类的存在本身。
感想:觉得结语这段全是精华,自己摘抄了一部分,整体拍照留存。





看这本书之前在想,日本的经济发展路径、人口结构变化等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还有”极简主义“的想法,也是我从日本学者书中看到的。
整本书,作者对机器与人工智能对人类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描述,并提到一种基本收入制度的方式,使我对机器与人工智能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变得没有那么恐慌了。
机器取代人类劳动后,人类的价值怎么实现,我觉得作者给出了一种答案: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从转变价值观,从资本主义社会有用性的价值改变为至高性,挖掘人类本身的价值。观念也许需要很长时间接受,但是世事不等人,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倒逼人类转变,大量重复性劳动被机器取代、资本基于成本因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人们对高薪资的渴求、所有的一切都在挤压人们的就业空间,失业正在成为可能。
就像文中说的,在现代社会,失业剥夺了我们作为人的尊严,那么失业后的人们将走向哪里,大量的失业人群呢,这一切也许只有未来会给我们答案了。
记于2019年12月12日,失业3月对未来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