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是美国作家斯坦利·格林斯潘著,张东宾译,豆瓣评分7.1分,这本书有两版,第一版是2015年出版的,第二版是2017年10月出版,于2020年第二次印刷,我这本就是最新印刷的版本。
【分类】 育儿类(心理)
【阅读日期】2021年2月1日
【字数】 14万字
【阅读时长】 1.5+0.5小时 (0.5做笔记)
【推荐指数】6
【读前自带问题】:
1、安全感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有哪些?
2、安全感的培养怎么落地实现?
3、作为两个三岁以内孩子的宝妈,我要如何满足我的孩子安全感的需要?
【我习得】
1、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父母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就可以了解和接纳他们的感受,给孩子做耐心、宽容以及合作的榜样,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培养出信任他人、求助朋友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2、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的四个前提
第一、多和孩子共处,让孩子感受到保护和舒适的家庭关系,非常重要。
第二、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忧虑,父母可以通过倾听,表达同理心以及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分享他们的心事。
第三、给孩子具体而实在的安慰
第四、帮助他人,不管付出努力的大小,都能让孩子们感到更多的安全,而不是无助。
3、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安慰方式。
婴儿期:
提供周到、细心的照料和呵护
学龄前:
游戏、用语言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描述
比如过家家,同孩子做一样的动作,趴在地板上或者躲在窗帘后面等等。
学龄早期: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我们需要长期提供一个非常舒适滋润的氛围。
青少年期:
这个阶段有要给予舒适的关爱、更多时间的陪伴、定期谈论他们的感受。
4、韧性的意义
就是一种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你可以抓住人生的机遇,应对人生的挑战,而无需以牺牲我们人性的某一方面为代价。这里我理解的就是成人所说的的坚韧不拔。
5、有安全感的孩子应该具有这些能力
一、他们可以依靠重要的人际关系,获得慰藉;
二、他们能够全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三、他们能解决问题,并且进行创新;
四、他们会运用概念表达忧虑;
五、他们可以推理和思考;
六、他们可以看到事件背后的多种原因,并能理解问题和情感的“灰色地带”;
七、他们可以塑造个人内在标准,并且培养自我认知。
6、婴儿和学龄前儿童会通过父母的反应感觉到焦虑,而不是通过,外界理解发生了什么事。
7、婴儿和学前儿童苦恼不安的共同征兆,有哪一些?
一、过分的忧伤
比如:他可能会担心爸爸或者妈妈不回家,或者是非常担心,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的神情会显得非常的哀伤。
二、好斗和过分的冒险
比如:有的小孩喜欢从很高的地方往下掉跳,在街道上追逐打闹等等。另外,比如:他们会随便拿走别人的玩具,丝毫不在乎对方是否生气。
三、过分,害怕和焦虑
比如:有些孩子非常的粘人,甚至有的大晚上爬到爸爸妈妈的床头,而且会刻意的就是非常夸张的去,描绘自己都害怕和担忧。
四、刻意回避某些情感
8、帮助孩子增强安全感的策略
一、“地板时间”
地板时间就是你可以用来与孩子进行互动的时间,利用零散时间与孩子共处。
主要的原则也很简单:家长要放下身段与孩子平起平坐,鼓励孩子在所有的游戏中充当主角,而家长只充当起配角。
二、共同解决问题
进行一对一的问题共同解决,焦点主要在应对孩子可能面对的重要的事情上面。
比如:家长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坚持每天抽出15分钟和孩子进行谈话,当然谈话的开头很重要,像“我敢说,你肯定会告诉我很多你在幼儿园打小朋友的理由”。
三、设定界限
家长想要培养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必须要设定清楚、始终如一的行为界限,其实就是给孩子定规矩。
四、严格执行你的决定
就是要严格遵守规则,
比如:要求孩子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按时睡觉、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自己穿衣穿鞋等等。
9、你不可能控制一个孩子头脑里的想法,因此最好的对策,是作出解释和表示理解,而不是争论。
最好的做法就是跟孩子做朋友,做盟友。
【画重点】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安全感:
一、不断给予关爱
(与孩子保持持久、良好的亲密关系)
二、多和孩子相处并沟通
(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和孩子一起讨论成长中的每一件小事)
三、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养成一个家庭习惯,家庭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遇到困难和挑战,全家都参与进来,一起想办法解决)
四、同理心
(与孩子“平起平坐”)
五、定规矩并严格执行
六、循序渐进
【践行】
1、坚持每日与孩子沟通,
比如“宝贝,今天有什么事情让你特别开心(难过)的啊?”
“今天妈妈有没有做什么事情,让你感觉不舒服啊?”
“今天你做的最棒的事情是什么呢?”
......
2、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会用“地板时间”来与孩子相处,放下“妈妈”的姿态,把自己也变成孩子。
3、每日自省,
与孩子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