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老师使用《孙子兵法》解读《论持久战》,真是太到位了,大呼过瘾。接下来,我借着梳理文章主脉络的同时,进一步拆解文章,以加深自己的理解。
赵老师开篇首先点出读书的重点,理解书面意义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将书中的智慧应用于自己当下的现实生活,让自己切身的有所改变,才是真正让我们有收获的。
接着赵老师就从大家熟悉的《孙子兵法》开始介绍,并联系热播剧《狂飙》中的主角读这本书说起,剧中的高启强虽然通过学习《孙子兵法》从小鱼贩摇身变成黑老大,但他只学了书中“术”的部分,却没有上升到“道”的层面。也就是说,他只学到了表,却没有学到里,所以注定他最后的覆灭。
赵老师从我们熟悉的书和热播剧引出《孙子兵法》的主导思想,过渡平滑自然。
🔖1.什么是最高明的智慧?
《孙子兵法》中是这么说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就是说:真正高明的将军,并不是在战场上获得百战百胜的战绩;最高明的智慧,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使得对方信服。一句话就是,能不打,就不打!
🔖2.如何做到智慧的决策?
《孙子兵法》中说要“观五事”,即“道天地将法”:“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而排在五事之首的道,是什么呢?“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参加这场战争的动机是什么?代表了多少人的利益,有多少人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影响一场战争结局的决定性因素。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孙子兵法》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有正心正念,要与广大百姓形成“上下同欲”的关系,不能随意挑起事端,更不能为非作歹。
了解书的主导思想,再看热播剧中的高启强,忽视了道,只应用了术,虽然在黑社会混得风生水起,但一开始就站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之后赵老师为大家介绍《论持久战》,先简单介绍该书的写作背景。写于1938年5月,而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战争刚爆发,而且在接下里的10个月里,国内一系列重大城市相继失陷。
国内充斥着“亡国论”和“速胜论”,这里面不乏很多有名的学者也是抱着“亡国论”的看法。试想自己处在这种环境下,心里肯定慌得一逼,如果换做是我,估计肯定也是抱着“亡国论”的看法。
赵老师在此处使用双向沟通的技巧进行提问,这种背景下你会如何想,此时国人最关系的问题又是什么。
进而自然引出教员在《论持久战》的回答,里面坚决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并指出了抗日战争的结局:“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在《论持久战》中,教员经过实事求是的推演论证分析战争的发展过程,得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结局。
教员没有藏着捂着这个结论,而是把文章放在了报纸上公开发表,即便是日本人看到了,也找不到有效的应对策略。因为这一切推导过程都是在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所有数据都是客观的,根本无法辩驳。
《孙子兵法》的“始计篇”中有这么一句话: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大意是这样的,战胜的胜负取决于哪一方对战争中敌我双方的优劣做了精确详细的分析评估。在开战之前谁做得分析评估越充分,谁就越容易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战争的胜负不是在开战时才确定的,而是在开打之前就已经确定了。
说回《论持久战》,主席详细分析了中日的力量对比,日本特别是小而强,中国特别点是大而弱。
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
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从“道”的层面来看,日本一开始就代表了法西斯逆流的狼子野心,代表了“退步性和野蛮性”;中国则站在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支持的一方,代表了“进步性和正义性”。
日本:长处是“力量强”,短处是“人力、物力不足”,这样的特点表现得便是一开始冲击力很强,但后劲不足,时间越拖就越吃力。
中国是什么情况呢?短处是“力量弱”,长处是“大国家、形势多助”,这样的特点表现得便是一开始顶不住对方的冲击,但后劲十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力量会逐渐展现出来。
更何况,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仅凭短期的冲击力根本占领不了中国全境,等到日本到达强弩之末的时候,我方反而已经缓过劲来,这时就可以收拾它了!
由此推算中日两国战争的整个过程,“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要对一件长远的目标进行规划落地时,该如何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估呢?《孙子兵法》里说要“察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上面一条条问下来,是打仗的关键脉络,但同时也是我们设目标做成事的脉络。这就回到读书的重点上,读书的重点,理解书面意义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将书中的智慧应用于自己当下的现实生活。
下面我就拿现在要做的写作这一件事来说说,自己基于“察七计”的思考。
🎈主孰有道?(战争时,领导者是否能让万民拥护?)就是指自己是否拥有用户思维,是否能够读者带来价值,是不是自嗨?如果是自嗨,肯定无法觉得满意的结果。
🎈将孰有能?(将领是否有能力带兵打仗?)就是指自己对写作的核心技巧是否熟悉,选题、框架、标题、金句是否熟练,如果不熟练那就拆分目标去练!
🎈天地孰得?(天时地利的优势是否在我一方?)只要不是自嗨,只要能为读者带来正向的价值,就是顺应人心的,这件事就值得做,如果单纯想满足自己的物欲,想赚钱,想割韭菜,这样注定不能长久的。
🎈法令孰行?(军队里的法令由谁来施行?)为了长远目标,有没有拆解目标,目标有没有计划,计划有没有切实的实施,如果没有,对于目标这件事能达成吗?
🎈兵众孰强?(军队的战斗力是否强大?)动力足吗,行动力强吗,多多问问自己,是不是一定要走这条路。当自己真正足够强了,动力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士卒孰练?(军人们由谁来操练?)行动的路上,有谁来指导自己,给自己提供反馈,有老师吗,找谁?
🎈赏罚孰明?(赏罚的规定是否足够明确?)行动的路上,做得好或者不好,有自己奖罚吗,是否明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