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快思考与慢思考—过度自信与决策失误

快思考与慢思考—过度自信与决策失误

作者: 樟桐木 | 来源:发表于2019-07-08 14:07 被阅读0次

5 过度自信与决策失误

5.1“知道”的错觉

我们不断试图去了解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就会产生“叙事谬误”。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那些说法往往很通俗易懂,那些说法具体而不抽象,它们认为天资、愚蠢和意图的作用都要超过运气的作用,它们关注的是少数几件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不是无数件并没有发生的事。

——用来描述存有缺憾的往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和我们对未来的预期的。任何新近发生的有影响的事都可能成为一个存在因果关系的故事的核心情节。我们人类常会为过去的憾事编造牵强的解释,并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

光环效应通过夸大评估的一致性来保持简单和连贯的特点:好人只做好事,坏人全都很坏。“希特勒喜欢狗和小鸡”这种说法,不论你听过多少次,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因为根据光环效应,如此坏的人是不会有任何善意的,而这句话却违背了这一点。

——一致性使我们的想法有些固执,感觉模糊不定。好的故事为人们的行为和意图提供了简单且合乎逻辑的解释。你总是喜欢将行为看成是一般习性和个性特征的外在表现—你可以很轻松地找到这些结果的原因。

谷歌变身为科技产业巨人的故事就是一例。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有两位极富创造力的研究生,他们想出了一个在互联网上搜寻信息的好方法,于是便筹集资金创建了一家公司,此后又连续做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决策。几年后,他们创建的公司成为美国股票市场上最有价值的一家,这两位研究生也跻身全球顶级富豪之列。

——引人入胜的故事会使人产生某种必然性错觉。

虽然详尽的历史更能详细说明谷歌创始人当时的决定,但我们前面的叙述已足以说明两位创始人当时所作的每一个决定几乎都为他们带来了美好的结局。

——一个更完整的故事还可以描述谷歌打败的那些公司所采取的行动,这些倒霉的竞争者似乎很盲目,它们行动迟缓,而且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对抗谷歌的威胁。想知道一个解释是否行得通,可以对它作一个最终测试,看它能否使这个事件事先就能被预测到。

光环效应还有最后一个阶段。

——即给该故事的主角戴上不可战胜的光环。

谷歌公司的案例也包含了大量的技能,但运气在公司的实际运作中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故事中所讲述的那个水平。

——运气的成分越多,从中能学到的就越少。

根据这些可得信息,你构建出最可能的故事,如果这个故事还不错,你就会相信它。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在自己所知甚少或是谜题的答案只是初露端倪时,我们却更容易构建出一个连贯的故事。

——我们最大限度地忽略自己的无知。

只有在所了解的事情属实且其表现也真实的情况下,我们才会用“知道”这个词。但是那些当初认为会有危机的人在当时并不能十分确定地指出危机是什么。很多聪明且见多识广的人对经济前景怀有浓厚的兴趣,并不相信灾难已经迫近。我从这个事实推论:危机是不可知的。

——使人觉得这个世界比事实上更可知。这个词使得人们心中存有一种致命的错觉。

“知道”不是唯一一个会引起错觉的词。“直觉”和“预感”等词一般也可用来形容过去的想法变成了现实。“我预感这段婚姻不会长久,但我错了”这句话听上去有些奇怪,而类似“一种直觉最终被证实是错误的“这样的说法听来也很奇怪。

——这个错觉的核心是我们认为自己了解过去,这也表明未来也应该是可知的,但事实上,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比我们自认为能够了解的要少。为了想清楚未来,我们需要清除自己过去曾经用来表明信念的语言。

5.1.1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试想自己正在看一场足球赛,比赛双方的输赢记录相同。现在比赛结束了,其中一方击败了另一方。在你修正过的世界观里,赢得比赛的球队比输掉比赛的球队更加强大,你对过去和将来的看法也已经被这种新感觉改变了。

——从各种意外事件中积累经验的做法值得一试,但这样做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危险后果。人类大脑的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或对世界某一方面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你就会立即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了。

受试者被问到之前的观点时,说的往往就是现在的观点。

——这便体现了替代理论,而且很多人都无法相信他们之前的观点与现在的不同。

如果一个事件果真发生了,人们就会夸大自己此前作出的预测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事件并未发生,受试者就会错误地回忆说自己当初一直都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接下来的多次实验表明,人们不仅会高估自己最初的预测,还会高估其他人作出的预测。

——根据发生过的事来改变个人的想法会产生深刻的认知错觉。

假设有一个低风险的外科手术,手术期间发生了一件始料未及的事故,病人因此死亡。事后,陪审团更倾向于相信手术本来就存在风险,而且主刀医生应该比其他人更清楚这一点。

——后见之明的偏见对决策者的评估行为有着恶劣影响,它导致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

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我们就会责备那些决策制定者;而对那些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确看出是正确的决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会因此得到什么赞扬。这便是典型的“结果偏见”。若结果很糟糕,客户常会责备代理人没有看清墙上的笔迹—却忘了这笔迹原是用隐形墨水写成的,只有在事后才能变得清晰可辨。

——后见之明对那些决策制定者而言尤其无情,他们的工作就像是为他人做代理人,这些人包括医生、金融顾问、三垒教练、执行总裁、社工、外交家以及政治家等。

遇有重大灾难发生时,比如“9•11”恐怖袭击事件,我们尤其容易相信那些没能预见到这场灾难的官员玩忽职守,置公民安全于不顾。

——结果越糟糕,后见之明的偏见就越严重。

例如某位将军或企业家一次疯狂的冒险举动竟然成功了。那些一直很幸运的领导者不但从未因冒太大的风险而受到惩罚,相反,人们总会相信他们有很强的鉴别力和先见之明,能够预见成功;而那些曾经怀疑过他们的明智的人事后也会被视为平庸、胆小、懦弱之辈。

——尽管后见之明和结果偏见总会有滋生风险之嫌,却也会给那些不负责任的冒险者带来不应得的回馈。

由玩忽职守引起的起诉变得越来越常见,内科医生们以多种方式改变了自己的诊疗程序:要求患者作更多检查,请教专家更多病例,采用保守疗法,即使这些方法未必奏效也要用。

——很难在事后评论人们是否严格依照标准运作过程行事,因此那些希望自己的决定能经受住后见之明检测的决策制定者只好采用官僚的做派—极不情愿冒风险。

5.1.2 真的存在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吗?

这些错觉会让人感到安适,如果我们允许自己充分接受世间事物的不确定性,这些错觉还会减轻自己将要体验的焦虑。我们都需要一颗定心丸,想知道我们的行动会有恰当的结果,想知道智慧和勇气一定会带来成功。很多商业书籍都是因此而应运而生的。

——认为人类对过去了然于心这一错觉会带来更深层次的错觉—以为人类可以预知并控制未来。

各位执行总裁的性格特征常常会受到他们之前所在公司的策略的影响,在现公司走马上任后,还会受到公司管理规定和程序的影响。

——诸位执行总裁的确会影响公司业绩,但这种影响远比商业书籍中所宣称的小得多。

在一个秩序良好且可预知的世界中,相关系数会很高,而且你会发现每组中能力较强的执行总裁百分之百会领导那个更成功的公司。如果相似企业的相对成功完全是由其执行总裁控制不了的因素决定的(你也可以将这些因素称为运气),你就会发现,更成功的公司有50%的概率是处在较弱的执行总裁的领导之下的。0.30的相关系数表明你会找到那个能力更强的执行总裁来领导所有小组中60%较强的公司。

——这比随意猜想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这个结果充分印证了我们常常见到的对执行总裁英雄崇拜的现象。

将成功概率从1∶1提高到3∶2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跑道上还是在商界中,都是如此。然而,在大多数经济书籍的作者看来,一位对公司业绩几乎没有什么控制能力的执行总裁是不会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的,即使这家公司运行良好,人们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印象。

——研究人员运用相关系数测量了上述(总裁个性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系数,这个值在零到1之间变化。

有两种类型的商业书籍很受欢迎,能够满足人们对虚幻确定性的需求。这两种类型包括:描写特别的个人和企业(常见的)成功与(偶尔)失败的历史。

——成功和失败的故事常会夸大领导风格和管理措施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因此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没什么用。

明明是同一个人和同样的行为,在事情进展顺利时就是讲究方法,而事情进展不顺利时就成了死板,光环效应的影响的确太大了,因此你也许会发现自己对前述想法十分抵触。由于光环效应,我们将因果关系抛到脑后:我们很容易相信公司的失败是因为其执行总裁僵化死板。

——而真实情况是其执行总裁之所以显得死板是因为这家公司正每况愈下。错觉就是这样产生的。

公司是非常成功还是不怎么成功,其间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这家公司是否幸运。知道了运气的重要性,看到非常成功和不怎么成功的公司在对比过程中体现的高度一致的模式,你就尤其应该持怀疑态度。因为存在不可测性因素,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建立什么有规律的模式。

——良好的管理措施会得到认同,而执行这些措施会带来丰厚的回报。这两点都有些言过其实了。

因为运气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无法通过对成功的预测推断出领导水平高低和管理措施优劣。即使你的预测非常准确,知道总裁有绝佳的洞察力和超群的能力,你还是不能预测这家公司会如何运转,你的预测比抛硬币的结果强不了多少。

——《基业长青》一书中对卓越的企业和不怎么成功的企业的对比研究显示,总体上讲,在该研究过后的一段时间里,两类企业在企业效益和股票收益等方面的差距几乎趋近于零。在《追求卓越》中提到的各家公司的平均赢利额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下降。《财富》月刊做了一项关于“最受推崇的公司”的调查,调查发现,在过去20年里,评级最差的公司比最受推崇的公司的股票收益更高。

你可能会试图用因果关系来解释这些观察到的结果:也许成功的公司变得自满了,不怎么成功的公司则更努力。然而,这么想是错的。必须缩小这个平均差距,因为最初的差距大都是因为运气所致,是运气使顶尖公司成功,使其他公司落后。

——我们已经遭遇过实实在在存在的统计学事实:回归平均值。

通过提供人类大脑所需,企业成败的故事与读者实现了共鸣,这里的所需指的是关于成败的简单信息,其中明确表明了原因,忽略了运气的决定性力量和回归的不可避免性。

——这些故事引起并维持了关于了解的错觉,同时给读者上了一些没有什么持久价值的课,但这些读者却偏偏愿意相信这些内容。

5.2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对于一些最重要的信念,我们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其合理性。

——我们怀有这些信念仅仅是因为我们所爱的人和所信任的人也持有同样的信念。由于所知甚少,我们对自己信念的信心是毫无缘由的—但这种信念也很重要。

5.2.1 士兵测评的有效性错觉

有人会斥责那个导致整组沦陷的人,有人在这个精疲力竭的小组还需从头再来时打头阵。在这个测验的压力下,我们感到其中每个人都展现了自己的天性。我们对参加实验的每位士兵性格的印象就如同天空的颜色那样真切、那样深刻。

——有些人像是强势的领导;有些人则比较懦弱,或是自大愚蠢;还有的人虽然平庸但并非无药可救。有几个人看上去非常软弱,只能将他们从军官候选人行列淘汰出去。当小组遇到麻烦时,敢于担当并带领团队翻过障碍墙的士兵当时就是整个队伍的领导者。

我们觉得没必要质疑自己的预测,也没有必要过低预测或者只说些模棱两可的话。但如果有人对这份测评结果提出质疑,我们也愿意承认,会说“当然了,什么都可能发生”。之所以愿意承认这一点,是因为不管我们对参与测试的每位士兵的印象如何,都十分确信这份预测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

——我们根本就无法对参与测试的士兵的表现进行准确的预测。

第二天又来了一批士兵。我们把他们带到障碍训练场地,看着他们面对着墙,抬起原木,几分钟后他们的真正本性就暴露无遗,和之前那些士兵一样明显。

——我们预测的质量虽低,但这个事实对于我们怎样评估士兵完全没有影响,对于我们在判断和预测士兵能力时的信心也影响甚微。

我们曾经在一个模拟情景下观察一个士兵的行为,一小时后我们感觉自己能判断该士兵在面对军官训练和无领导作战的挑战时会有何表现。我们的预测是完全不能回归的,我们仅仅根据非常薄弱的证据就推测失败或者大获全胜,没给自己留一点余地。

——这也正是“眼见即为事实”的典型实例。

对某个判断的主观自信并不是对这个判断正确概率的合理评估。自信是一种感觉,它能反映出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所体现的认知放松的一致性。

——由衷地承认不确定性乃明智之举,但如果有人声称自信满满,只能说明他在脑海里已经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情节,当然这个情节未必是真实的。

5.2.2 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能确定为什么一位投资者会卖掉自己所持的某只股票的一些股份,随后很快又买进另外一只股票。通过这些行为,投资者透露了他(大多数投资者都是男性)对两只股票前景的明确想法。

——他希望自己要买的股票比自己要卖的股票走势更好。

为了确定这些想法是否能站得住脚,奥登对投资者卖掉的股票收益和买进的股票收益进行了对比,这项对比是在交易完成一年后进行的。结果明显很糟糕。

——平均来说,个体交易者卖掉的股份比他们买进的走势要好,而且赢利空间相当大:每年约有3.2个百分点,远远超过两种交易的执行成本。

显然对于个人投资者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冲个澡,然后什么事也不做也会比践行脑中出现的想法更好。

——男性比女性更常按照自己无用的想法行事,而女性在投资中的收益比男性取得的收益更多。总体来看,最积极的交易者往往会得到最糟糕的结果,而交易最少的投资者却赢得了最高的收益。

这第三方就是金融机构和专业投资者,他们善于利用个人投资者在选择卖出哪只股票和买进哪只股票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巴布尔和奥登的深入研究对这些错误作了解释。个人投资者常会抛售“赢利股”以保持自己的收益,“赢利股”即为买进后增值的股票,是涨是跌要看“亏损股”了。不幸的是,近期的赢利股比近期的亏损股在短期内走势更好,所以这些个人投资者卖错了股票,也买错了股票。

——个人投资者都集中到那些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公司那儿去了,因为媒体在宣传那些公司。职业投资者往往会更有选择地接收消息。这些发现让我们晓得,金融专业人员所推崇的“掌握内情下赌注”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尽管专业人员能够从业余人员身上赚到数目可观的一笔财富,但几乎鲜有哪个炒股的人拥有可以年复一年地在股市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能力。专业投资者,包括基金经理,在一项基础能力测试中失败了,这项测试即为持久性成就。对所有技能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个体成就的差异具有一致性。其中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任何一年中的个体差异完全是由于运气,那么关于投资者和基金的排位就会不规律地改变,年与年之间的相关系数就为零。但是,涉及技能因素时,排位就会更稳定一些。

——涉及技能因素时,排位就会更稳定一些。个体差异的持久性是一种测量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确定高尔夫球员、汽车推销员、牙齿整形医生或者公路收费员是否拥有这种技能。

我得到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可以近距离调查金融技能中的错觉问题。我应邀到一家公司为一组投资顾问作报告,这家公司为非常富有的客户提供金融建议和其他服务。我向他们要了一些数据用于准备报告,还有一个小收获:一张电子表格中有25位匿名的财富顾问连续8年来的投资收益。

——每位顾问(大多数顾问都是男性)每年所得的分数直接与他的年终奖金挂钩。按照每位顾问每年的表现进行排序,并决定他们中是否一直存在技能差异,以及同一个财富顾问为他的顾客赢得的收益是否一年更比一年多,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事。

我确信我们的发现及其含义都被他们刻意掩盖了,这家公司又回到了以前的运行状态。

——对技能的错觉不仅是个人的失误,它还深深植入了这个产业的文化中。

许多对这一基本假设提出挑战的事实—因此也威胁着人们的生计和自尊心—还远远没有为人们所接受,人类大脑还没有消化这些事实。

——这种统计研究提供了基础比率信息,当这一信息与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印象互相冲突时,人们一般就会忽视它。

5.2.3 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为认知错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缪勒–莱耶错觉虽然告诉你线段长度是相同的,但这没有改变你看线段的方式,却改变了你的行为。现在你知道不能相信自己对末端有箭头的线段长度的印象,而且你还知道在一般的缪勒–莱耶错觉中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

——认知错觉比视觉错觉更顽固。不管是业余投资者还是专业投资者,都会固执地认为他们能比市场做得更好,与自己曾经接受的经济理论背道而驰,与自己从他人对自身经历公正客观的评价中学到的东西背道而驰。

他们要查询经济数据和各种预测,查看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评估高层管理的质量,还要对竞争对手进行估量。所有这些都是严肃的工作,需要经过大量训练。当然,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有直接(且正当)的机会来运用这些技能。

——产生错觉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学原因当然是玩股票的人拥有的都是高水平的技能。

有效性错觉和技能错觉是由一种强大的专业文化来支撑的。

——何情况下,当身边的人都跟自己持同样的想法时,不论这种想法有多么荒唐,人们都能保持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如果处于金融领域中的专业文化之中,那么该领域中很大一部分人就会相信自己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极少数人之一。这种想法不足为奇。

5.2.4 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

我们都知道后见之明这个道理,金融专家也是在仔细研读每份晚报之后才对当天的大事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的。今天的后见之明中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昨天就可以预见到,我们不能抑制这种强烈的直觉。

——我们理解过去所产生的错觉会使我们对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过于自信。

在孕育希特勒这个生命的卵子受精后,这个受精卵将来发育为女性的概率为50%。将两件“大事”综合来看,20世纪就有1/8的可能性不会出现这两位掌权人,而一旦缺少了这两个人物,整个历史几乎就会被改写。这两个卵子的受精过程有着重大意义。

——也是对“长期发展是可以预测的”这一观点的巨大讽刺。

电视台、电台和各家报纸都有自己的专家团,他们的工作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论,对未来进行预测,而观者和读者就会感觉自己在接受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或者至少是极有见地的信息。当然,诸位专家和助推者也发自内心地认为他们提供的就是这样的信息。

——然而有效预测的错觉仍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做预测生意的人充分利用了这一事实,这里所说的从事预测生意的人,不仅有金融专家,还有商界和政界的权威。

结果令人震惊。这些专家表现得很糟糕,如果他们简单地将这3种潜在结果出现的概率平均一下的话,可能会做得更好。

——即使在自己最了解的领域中,专家的预测也比非专业人士好不到哪儿去。

泰特罗克发现预言者名气越大,他们的预言就越夸张,他写道“那些受欢迎的专家比他们那些远离聚光灯大肆评论的同事更自信”。

——那些了解更多的人比了解少的人作出的预测强不了多少。知识最丰富的人反而常常不大可靠,原因是学到更多知识的人对自己的技能产生了一种无限放大的错觉,进而变得不切实际、过于自信。

这些专家不愿承认自己过去错了,非要他们承认错误时,他们就会有一大堆借口,比如我的失误在于时机不好,突发意外之事,或者就说“我错了,但我有正当理由”。专家毕竟也是人,他们被自己的荣耀蒙蔽了,而且还痛恨错误。

——专家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的思考内容,而是因为他们的思考方式。

“刺猬与狐狸”。刺猬“知道一件大事”,对这个世界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理论,它们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下说明某些特殊事件,对不按自己的方式看待事情的人往往没有耐心,而且对自己的预测很有信心,它们尤其不愿承认错误。对于刺猬来说,错误的预测常是由于“时机不佳”或“就差一点儿”。它们固执己见,没有罪过,而这一点正是电视制片人喜欢在节目中看到的。

——两只刺猬对一个问题各执己见,每只都想攻击对方的愚蠢观点,这真是一场好戏。

而狐狸却相反,它们是更复杂的思想者。它们不相信仅凭一件大事就可以推动历史的进程(例如,他们不可能接受罗纳德。里根与苏联强硬对抗,仅凭个人力量结束冷战的观点)。相反,这些狐狸认识到,很多不同因素和作用力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这一结果,这些因素中也包括纯运气因素,而这一结果往往会导致更大、更不可预知的结果。

——尽管狐狸的表现仍旧很差劲,但在泰特罗克的研究中,它们的得分却最高。谈及请谁参加电视辩论,可能刺猬被选中的概率会大些。

——第一点预测错误不可避免,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不可预知的;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二点是,我们不应该相信高度主观的自信就是准确性的指示器。

短期内的走向是可以预测的,且人们的行为和成就能从以往的行为和成就中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

——还没有划定分开可预测的未来和不可预测的长远未来的界限。

5.3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

这些结果分析了以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士主观印象为基础的“临床预测”,是否比按某种规则将一些分数或等级评定结合在一起作出的“统计”预测更准确。

——大约60%的研究指出,运算手法更准确。其余的比较研究认为两者准确性相近,但似乎数据统计方法更胜一筹,因为它比人工判断的成本低。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例外情况记录在案。

预测结果的范围已经延伸到了医学的可变因素,比如癌症病人的寿命、住院时间、心脏病的诊断以及婴儿对猝死综合征的敏感性;经济措施,比如新企业的成功前景、银行对信用危机的评估、员工对未来职业的满意度;政府机构所关心的问题,比如收养人的适合条件评估、少年累犯的可能性以及其他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还有一些混合结果评估,比如科学报告的评估、橄榄球比赛的胜负预测以及波尔多酒的价格预测。这些领域都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我们将其称为“有效性低的环境”。

——在这些情况下,专家预测的准确性与简单的运算得到的结果相当,甚至还要低于简单运算的结果。

5.3.1专家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

他想通过波尔多酒生产年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来预测该酒的未来价值。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优质葡萄酒要想达到质量的顶峰需要很多年。出自同一个酒窖的酒,因其年份不同,在价格上有很大差异。生产时间相差12个月的酒,其价值会相差10倍或更多。

——预测未来价格的一项因素是它的本质价值,因为投资者买酒就像买艺术品一样,都希望它能够增值。

阿申菲尔特通过天气的三个特征—夏季生长期的平均温度、丰收期的降水量以及上一个冬季的总降水量—来估测出葡萄酒的特质及特定的年份,再将这些常识性知识转化成数据公式来预测葡萄酒的价格。他的公式给出了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的准确价格预测。

——他的公式所预测的葡萄酒期货价格比新酒的市价更准确。这个新的“米尔模式”向那些为前期价格定位提供建议的专家的估价能力发起了挑战。它还对经济理论发起了挑战,根据这些理论,价格应该能够反映出所有有用信息,包括天气因素。阿申菲尔特的公式非常精确,预测价格与真实价格的相关系数超过了0.9。

为什么专家预测不如简单运算准确?

——米尔猜测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专家试图变得聪明,总想跳出思维的框框,在预测时会考虑将不同特征进行复杂的结合。复杂化对稀奇古怪的事情是有影响的,但十有八九会降低其正确性,将这些特征简单地整合在一起反而会更好。

在一个著名的思维实验中,他描述了一个能够预测某人今晚会不会去看电影的公式,他指出,如果知道此人今天摔断了腿,不用这个公式也罢。于是就有了“断腿原则”。当然,关键问题是断腿的概率太小了,但一旦腿断了,结论也就很明确了。

——有几项研究已经表明,即使人们知道公式给出的建议分数,人类决策制定者在面对预测公式时也会自叹弗如。他们认为自己比公式强大,因为人们拥有关于这一问题的其他信息,但他们往往是错的。在米尔看来,在极少数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主观判断,其他时候用判断替代公式并不是个好主意。

一个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在两个不同的场合看到同一张片子,这两次检查结果在“正常”与“异常”之间会有20%的偏差。一项让101名审计员独立评价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可靠性的实验也反映出类似的不一致程度。

——专家判断不可取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复杂信息的最终判断很难达成一致。如果有人要求这些专家对同一信息进行两次评估,他们通常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判断的不一致性非常典型。不可靠的判断使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作出有效预测。

在炎热的天气里,短暂的凉风会使你感到心情舒畅,这个时刻无论评估什么都会相对更积极一些。对于一个将要获得假释的犯人来说,在假释审核期间的每一顿饭之间,他都会有很大的变化。由于我们对我们思想中的东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在周围环境有微小的变化时,我们会作出不一样的判断。

——在我们的环境中有一种不被注意的刺激物在本质上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影响会从这一时刻波及下一时刻。

——由于我们对我们思想中的东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在周围环境有微小的变化时,我们会作出不一样的判断。

——公式却不会有这样的问题,输入不变,输出也不会改变。可预见性很差—这是米尔和他的后继者们在研究中得出的—不一致性会破坏任何预测的有效性。

——要提升预测的准确度,最终的结果应由公式给出,在低效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继米尔的最初研究之后,促进该领域最重要发展的要数罗宾。道斯所发表的著名论文《决定中非正当线性模型的稳定之美》了。

——社会科学中常用的数据统计分析是按照某一运算法则评估不同的预测因素,这叫做多次回归,且已经被运用于常用软件中。多次回归中体现的逻辑很有说服力:它找到了将各种预测因素权衡后再整合到一起的最理想公式。

——然而,这种复杂的数据运算没什么用处,人们也可以通过选取一组对于预测结果以及提升价值都很有效的数据作出类似的判断(使用标准数据或者是等级)。一个公式与这些预测因素以同样的权重结合起来预测新事物才有可能像使用多次回归处理原始样本一样取得理想的预测效果。均衡考虑各项预测因素的公式更有优势,因为它们不受样本突变的影响。

——这种基于等权原则的计算方案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可以在不作任何事前统计研究的基础上就能开发出有用的运算方法。这种基于现有数据或者常识的简单等权公式通常可以预测出意义重大的结果。

在一个令人难忘的例子中,道斯指出了婚姻的稳定性可以通过一个公式来预测。

——做爱的频率减去争吵的频率 你应该不会希望得到的结果是负数。

——在信封背面构思的一个运算公式通常可以和理想化的公式媲美,与专家的言论相比肯定更胜一筹了。这种逻辑适用于很多领域,从证券投资组合经理对股票的选择,到医生和病人对治疗方式的选择。

内科医生和接生人员一直在用他们的临床经验来判断婴儿是否处于危险状态,不同人员的依据也不尽相同。一些人侧重于观察孩子的呼吸情况,另一些人则观察婴儿的啼哭频率。由于没有一个标准,人们经常错过危险信号,导致许多新生儿不幸夭折。

——如果婴儿在出生后的几分钟内无法正常呼吸的话,他/她就会有很大的脑损伤甚至夭折的风险。

(心率、呼吸、反应、肌肉强度和颜色)以及3个分数(0、1、2分别代表各个变量的稳健度)。阿普加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有所突破,而且这一突破还可能被应用到所有的产房中,她便开始用这种方法评估每一个出生一分钟的婴儿。

——应用了阿普加的评分原则后,产房的护士们终于在判断婴儿情况是否危险的问题上有了一套标准,人们认为这个公式对减少婴儿的夭折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5.3.2 让许多业内人士烦恼的运算法

证明临床统计可信度低的统计证据与临床医师对自己判断质量的日常体验相悖。经常接触患者的医生对每一个疗程都有其直觉,他们可以预测病人对干预治疗会有什么反应,并猜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很多推测都得到了证实,这显示出临床医师真实的临床诊断能力。

——问题是在整个治疗期间,这些正确的判断涉及的都是短期预测,而且是在当面诊疗后作出的预测,这项技能是治疗师经过长期实践得来的。

——他们失败的任务往往需要对病人的病情作长远的预测。想要做到这一点尤为困难,因为即使是最好的公式也只能是有个大概。临床医师也不可能完全了解,这需要患者多年的反馈,而不仅仅是当时短暂的治疗反馈。

——认为机械地将几个变量整合到一起就会超过人工判断微妙的复杂性的想法对有经验的临床医师来说显然也是错误的。

无论是约翰·亨利(John Henry)在山顶上挥锤,还是国际象棋天才盖瑞·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与计算机“深蓝”的对决,我们总会同情我们人类自己。对通过数理统计来作决定的厌恶情绪影响着人类,这种厌恶源于我们本身对自然事物的偏好以及对人工合成产物的否定。选苹果时,如果有人问我们喜欢有机的苹果还是商业种植的,大多数人都会倾向于“全天然”的那个。即使被告知两者的口味相同、营养相同而且同样卫生,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有机水果。商人们甚至发现,标签上印有“全天然”或者“不添加防腐剂”时,销量就会增加。

——业内人士对揭秘专业知识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

米尔指出:“有些临床医师会因一个‘盲目的、机械化的’公式而耽误了可以治疗的病例,这是很可怕的,但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缓和这种令人恐惧的情形。”相反,米尔和其他的运算法支持者激烈争论,如果说运算法在作出重大决定的时候可以减少错误,那么仍旧凭直觉判断就是不道德的。他们的论述有理有据,但却与一个心理学事实背道而驰:对大多数人来说,错误的原因最重要。

——由于运算法导致婴儿死亡的案例比人为因素造成的悲剧更让人感到悲痛。这种情感强烈程度已经上升到道德取向的层面了。作重要决定时,对运算法的偏见就会被放大。

我们在寻找喜欢的书籍或音乐时,会接受软件推荐的选项;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人为因素并没有影响信贷限额的决定;我们也越来越习惯那些以简单的运算法形式出现的指导方针,比如说我们应该努力将有益和有害的胆固醇水平维持在什么比例。公众现在已经意识到,在体育界公式能比人做得更好:一个职业球队该给新队员开多少薪水,或者在第四节的什么时候该踢凌空球。随着运算法使用范围的扩大,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米尔在他那本“让我烦恼的小书”中提到的结果模式时,他们的不适应感最终必将会降低。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运算法在生活中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也在慢慢接受它。

5.3.3 “闭上眼睛”的直觉判断比主观判断更可取

幸运的是,我读过保罗·米尔那本一年前出版发行的“小书”。我很相信书中的论证。

——认为简单的运算法优于临床的直觉判断。

我总结出,当前的面试之所以失败,部分原因是它允许面试者按照个人的喜好作决定,这个决定会因面试者的心理活动而发生一些变动。相反,我们应该用限时的项目来获得受试者在正常环境下更具体的信息。我从米尔那里还学到了我们应该摒弃这种用面试者的整体评估来给新兵打分的方法。

——米尔的书中指出这种评估不值得相信,而运算法从分散的评价中得出的结果则更有价值。

面试者要评估几项相关个性特征,为每项单独打分。最后的作战适应性结果由计算机根据一个特定的公式给出,面试者不干预。我列了一个表格,其中包含与作战表现相关的6个特点,包括责任心、社交能力以及男子气概等。之后我再针对每个特点整理出一系列关于他们入伍之前生活的问题,例如之前做过几份工作、工作和学习时是否准时、和朋友交往的频率,以及他的兴趣爱好和参加过的运动等。

——这便使我能尽量客观地从每个角度对新兵进行评估。

为了进一步预防各种光环的影响,我要求面试官依照固定的顺序去测试这6个特点,在测试下一个特点之前要对前一个特点按5分制打分。我告诉他们不要为新兵在部队的未来发展操心。

——通过这些标准化的真实问题,我希望能够排除光环效应,排除人们喜好的第一印象对判断结果的影响。

正如米尔的书中提到的那样,新的测试过程比原来的过程有质的飞跃。虽然离完美还有一定差距。

——但6项指标整合起来作出的预测比之前的整体评估要准确得多。我们已经从“徒劳”进步到了“有效”。

使是不那么正规严肃的遴选面试,直觉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当然前提是按照规定收集客观信息并对不同特性进行独立评分。我建立了一个给予“闭眼”评估和整合6项指标同等权重的公式。从这件事中我学到一个普遍规律。

——不要简单地相信直觉判断—无论是你自己的还是他人的—但也不要完全抛开它。

位要求的先决条件(比如技能熟练程度、个性稳重程度、可靠性等)。不要列太多,6个左右即可。这些条件最好相对独立,同时要保证你通过一个问题就能够对这几个条件进行评估。

——下一步就是为每个条件都列出一些问题,并想好如何对其进行评估,分数为1~5分。你应该清楚什么情况“最弱”,什么情况“最强”。

即使你认为其他候选人更合适,也一定要雇用那个得分最高的人—请尽量克制自己创造“断腿”机会改变排位的想法。

——只要按照该过程操作,你就能找到最合适的人选。这比人们通常用的那些没有准备就开始面试,并依靠“我看到了他深邃的眼神,我喜欢自己看到的一切“这类主观判断要好得多。

5.4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科学杂志上偶尔会有一些交流文章,开始是某人对他人研究的批判性评论,接着就是被批判专家的回复和反驳。我一直认为写这种文章是在浪费时间。最初的那篇批判若言辞犀利,其回复和反驳便尤其激烈,我将其称为对始作俑者的讽刺和深度讽刺。

——专业人士的争论暴露了学术界最为糟糕的一面。回复很少会对尖锐的批判作出任何让步,而且也没听说过某个反驳者会承认开始的那篇批判性文章有任何误导性或者错误。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在我认为批判具有严重的误导性时,我才会做出回应。这是因为,此时不回复可能会被视为对错误的默认,但我从来没有发现这些不友善的批判有什么指导意义。

我与加里·克莱因进行的对手合作是我最为满意也是最有成效的一次。加里·克莱因是某个协会的优秀领导,他所在协会的学者和成员都不看好我做的工作。此协会的人称他们自己为自然主义决策学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各类组织里工作,在那里他们经常研究专家们是怎样工作的。

——他们坚持反对在研究启发式和偏见时关注偏见。他们认为这种研究模式过于关注失败,并且是通过仿真实验进行研究,而不是通过真人真事。他们高度怀疑以严谨的计算来代替人工判断的价值,所以,他们并不推崇保罗·米尔。

什么时候你可以相信那些声称自己有直觉能力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很明显,克莱因更容易相信这些专业人员的直觉,而我则更容易对此心存质疑。不过,我们在回答这个一般性问题时是否可以遵从一定的原则呢?在七八年的时间里,我们有过多次讨论,解决了许多分歧,也发生过不止一次的争执。我们写过很多稿件,成了朋友,最终还联合发表了一篇文章。

——文章的标题见证了我们的经历—“相信专家直觉的条件:达成一致”。

5.4.1 直觉就在眨眼之间

美国总统哈丁之所以当选是因为他符合总统的相貌特征:高个子、宽下巴,是典型的强硬而果断的领导者形象。人们把票投给他没有其他理由,只是因为他的外表看起来强硬和果断,就认为他是这样的人。

——之所以出现了哈丁作为总统表现会如何的直觉预测是因为选民替换了问题。本书的读者会期待自己也能拥有这种信心满满的直觉。

而在有真实需要时,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累积了多年的指令库。他们评估某个选项的方法是在脑部模拟这个选项,看它是否适用于当时的情况。

——如果他们考虑的这个做法大概可行,他们就会这样做;如果这样做不太好,他们就会对其进行调整;如果不易调整,他们就会选择下一个最有可能的选项。然后,重复上面所说的过程,直到找到一个合适的做法。

系统1和系统2同时参与了这个过程。在第一阶段,暂定计划通过联想记忆(即系统1)的自主功能呈现在大脑中。下一阶段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过程,大脑会对这个计划进行模拟以检测其是否有效,这是在系统2的运作下进行的。

——克莱因将上面的描述定义为一种决策制定理论,他称之为预认知决策模式。预认知决策模式可以用来解释消防员的专业技能,也可用来解释其他领域的专业技能,包括下象棋。

这个有力的陈述用日常经验的记忆解释了直觉的不可思议。消防员凭借其对危险的直觉(“尽管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拥有这种直觉的”)能在房屋塌陷前逃脱的故事的确令人称奇,然而,我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立刻就知道一进屋看到的那个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彼得。

——这个棋局已经给了我们提示,根据这个提示我们可以搜寻到大脑存储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就能给出答案。直觉只不过是人们的认知而已。

——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并非直觉的显著特征,而是大脑的常规活动。

5.4.2 专家型直觉的习得

在接近曾发生过令人不快的事件的地点时,我们都会感到紧张,即使当时根本不可能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情也会感到紧张。对我来说,前往旧金山机场的斜坡就是这样的一个地点。多年前,有个怒路症司机从上高速公路之后就一直跟在我后面,他还摇下车窗,骂了我几句脏话。我一直都不明白他为何会发怒,但我每次经过那个斜坡时,总能记起他的声音。

——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了一个重要机制,学会何时应该感到恐惧。

如若事后真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你的后见之明就会将那种不自在看做是直觉。这种情绪学习的模式与巴甫洛夫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密切相关。在那个实验中,狗学会了识别食物到来时的铃声。

——巴甫洛夫的狗所学到的可以称为习得的希望,而习得的恐惧则更容易被感知。恐惧可以被感知,事实上也很容易被感知,因为无须亲身经历只需通过语言就能感知。

学习专业技能,例如高水平的国际象棋、职业篮球以及消防技能,很复杂也很缓慢,因为某个领域的专业技能涉及的不仅是一项单一的技能,还包含了很多小技巧。

——情感学习可能很快,但学习我们所说的“专业技能”通常需要很长时间。

一名专业棋手一眼就能看清一个复杂的棋局,但达到那样的能力水平却需要很多年。对象棋大师的各项研究表明,想要达到高水平需要至少10000个小时的专注练习(大约需要在6年的时间里每天练习5小时)。

——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这若干个小时内,一个谨慎的棋手会熟悉数以千计的棋局,且每个棋局中的棋子都有攻守关系。

掌握下棋的技巧要比学习朗读更难也更慢,因为象棋的“字母表”含有更多的字母,每个“单词”也包含许多字母。然而,经过上千小时的练习以后,象棋大师能够一眼就“读”出棋局。他想出的那几步棋通常也都很高明,有时还会令对手措手不及。

——他们可以处理自己从未遇到过的“单词”,还能找到一个新的方法去解释一个熟悉的“单词”。

5.4.3 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

这些人普遍都在做毫无依据的长期预测。克莱因则更愿意相信那些称自己有直觉的专家,据他说,这是因为真正的专家知道自己知识的局限。我与他争辩道,也有许多伪专家并不清楚他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有效性错觉)。

——人们的主观自信普遍过高而且通常毫无根据。

如果我们能很轻松地想到自己想要的那个故事,且各个情节之间并无矛盾时,我们就会很有自信。但是放松和一致并不能保证我们充满自信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联想机制会抑制怀疑并引发与当前情况相符合的想法与信息。遵从眼见即为事实原则的大脑可通过忽略自己所不知道的事而变得过于自信。

——认知放松和一致性,人们对直觉的自信心不能作为他们判断的有效性的可靠指标。换句话说,当有人告诉你你应该相信他们的判断时,不要相信他们,也不要相信自己。

如果主观自信不可信的话,我们该怎样评估直觉判断的有效性呢?判断在什么时候才能反映出真实的技能水平呢?什么时候会显现出有效性错觉呢?回答这些问题需考虑到技能习得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②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

象棋这个活动就需要在极具规律的环境下进行,桥牌和扑克也提供了有力的、能支撑技能的统计学规律。医生、护士、运动员以及消防员面对的都是复杂但却基本有序的情境。尽管系统2并没有学会如何给它们命名,但事实上专家的系统1学会使用的那些高度有效的线索才是引发加里。克莱因所描述的准确的直觉的原因。相反,作长期预测的股票投资者以及政治学者是在有效性为零的环境中进行的。

——他们的失败反映了他们尝试预测的事物基本是不可预见的。

在20世纪初,某位医生总能凭直觉来预测哪位来就诊的人会染上伤寒。不幸的是,他是通过咽部触诊来证实自己的预测的,但在诊断两名门诊病人的间隙并没有洗手。于是,来看病的人接二连三地病了,医生也开始认为自己的诊断不会有错。他的预测是准确的,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有专家型直觉。

——有些环境毫无规律可言。

临床医生的窘境并没有在零效度环境下作出的政治方面的长期预测极端,但也是基于低效度的情境,准确性也就不会很高。我们知道事实就是如此,因为虽然最好的运算法的准确率是高于人工判断的,但也不会非常准确。

——他们的失败也不是因为能力不够。他们表现不佳是因为其任务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因为人类的学习能力通常是高效的。若存在有助于猜测的有力线索,人们一旦得到机会就一定能发掘出来。在毫无章法的环境下,运算法远远优于人工判断有两个原因:运算法比人工判断更可能观察到不怎么有效的线索,还可能通过利用这样的线索将正确性保持在适度水平上。

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摘。在一个不可预知的环境下声称自己有正确的直觉至少也会被称做自我妄想,有时则更难听。如果缺乏有效的线索,直觉的“准确性”不是因为巧合就是在撒谎。如果这个结论让你惊讶,那说明你仍然相信直觉是不可思议的。请记住这条规则。

——在环境缺乏牢靠的规律时,不要相信直觉。

学习这项技能的条件是很理想的,因为你在每次遇到弯道时都能收到及时、清楚的反馈:转弯顺畅时你会感到很舒服,但如果刹车没有踩到底,你就会感到车子有些难以控制。港口引航员调动大型船舶的情境也有一定的规律,但只凭借经验是很难学到这项技能的,因为行动之间可能会有长时间的推迟,这样的推迟还会带来显著的后果。

——环境中的某些规律会比其他规律更容易察觉并容易加以利用。

——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反馈的质量和速度,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

同一个专业人员可能在她的领域中是个行家,但在别的领域是个新手。等到象棋新手成为专家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看清所有的棋局(或大部分棋局)”了,就这点而言,象棋是个例外。外科医生在有些手术中表现得比其他人更为专业。

——专业技能不是一项单一的技能,而是由许多技能组成的。

精神治疗医师有很多机会观察患者对他们所说的话的即时反应,回馈使他们培养了相关的直觉性技能,使他们可以使用能平息怒火、增强信心以及使患者集中注意力的语言和音调。

——专业技能的某些方面可能会比其他方面更容易学。

治疗师没有机会判断对不同的病人应该使用哪一种治疗方法才最有效。

——他们收到的反馈是病人长期的治疗结果,这种反馈量少且滞后,还有可能根本没有反馈,无论哪种情况都无法运用他们从经验中学到的知识。

相反,放射科医生就不怎么了解他们诊断的准确性了,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漏诊。因此,麻醉师更能培养出有用的直觉性技能。如果一个麻醉师说:“我感到有些不对劲儿。”手术室的人就应该开始准备应急计划。

——在医学专业中,充分的反馈可以使麻醉师受益,因为他们的行为很快就会见效。

一位有经验的精神治疗师知道自己擅长揣测患者的想法,并对患者接下来要说些什么有一定的直觉。她很容易就能预测出患者明年的康复状况,但这个结论并不十分正确。

——像主观自信的那个例子一样,专家可能不知道他们专业技能的局限性。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不同,治疗师有足够的机会去接触其中一个患者,却不能了解其他患者。

同样,财务专家对他所在公司多方面的贸易情况都比较熟悉,但对如何选择股票就不那么熟悉了。中东的某位专家知道许多事,但却无法知道未来。临床心理学家、股票投资者以及经济学者都掌握了各自领域的直觉性技能,但他们却不能够鉴别出因直觉导致错误的情境和任务。

——这些未能识别的专业技能的局限性解释了专家总是过分自信的原因。

5.4.4 直觉的对错评估

在我们的实验快结束时,我和加里·克莱恩就上面提及的那个问题给出了一个一般性答案:什么时候可以相信有经验的专业人士的直觉?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将可能是有效的直觉与可能是无效的直觉区分开来的。

这就好比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真假一样,关注这件作品的出处通常比关注作品本身的判断准确率更高。

——如果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性,并且在判断时有机会掌握这些规律,联想机制就会识别这些情境并做出快速且准确的预测与决策。这些条件若得到满足,你就可以相信某个人的直觉。

如果我们观察有天赋的年轻人在象棋方面取得的进步,就会非常清楚完美的技能不是短时间就能练就的。在接近完美的过程中,他会犯错误,而且对这些错误还信心十足。

——联想机制同样会产生主观的强迫性直觉,这种直觉是错误的。

你可能想预测某个公司的商业前景,并相信这就是你正在判断的事,但实际上,你对这家公司高管能力的印象主宰了你的评估。因为替代是自动发生的,你通常并不清楚自己(你的系统2)赞同并采纳的判断源自何处。如果这是唯一出现在大脑里的判断,你可能就无法将它与你根据专业直觉得来的有效判断进行主观上的区分。

——在一个不够规律或效度较低的环境中,判断启发式就会被激活。

——即使判断的是错误的问题,在作出这一判断时仍可能有高度的自信。

其实解决方案一开始就很明显。我们先前就知道火场指挥官和儿科护士的直觉是有效的,而米尔研究的那些专业人士以及股票投资者和经济学者的直觉则不准确。

——通过评估环境规律和专家学习经历的方法来估测专家的直觉能力,而不是通过专家的自信程度来评判。

如果某个项目完成得相当好,就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一旦你明白了主要结论,这个结论就总是看似很明显。

我和克莱因所持的观点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不同,对于我们提出的实质性问题,我们采用了一些联合方案。然而,我们发觉我们前期的分歧不单单是观念上的不同,还有态度、情感和品位上的不同,而且这些分歧多年来都没有太大变化,这一点在我们认为最有趣和最感兴趣的事情上体现得最明显。

——当有人提到“偏见”这个词时,克莱恩的脸部仍然会有轻微抽搐,他仍然会嘲笑由于运算或是正式程序导致的明显荒谬的决策;而我则会将这些偶尔由运算导致的错误视为提高的方法。另一方面,看到在零效度的情况下一些自负的专家仍声称自己有很准的直觉时,我比克莱因更喜欢看好戏。

——从长远来看,尽可能多地发现两个人观念方面的共识肯定比寻找我们在情感方面的分歧更加重要。

5.5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编了十年的书作废

——第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我偶然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预测方法。后来,这两种方法被我和阿莫斯称为内部意见和外部意见。第二点是我们最初的预测,即完成项目需要大约两年的时间,体现出一种规划谬误。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悟出第三点,我将这一点称为非理性坚持,一如我们那天做的荒唐事:没有终止那个项目。面对选择时,我们因为事业心而丢掉了理性。

5.5.1 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

内部意见

——我们的课程专家对同一个问题作出了两种判断,并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所说的“内部意见”是指包括希莫在内的所有人自发采取的对我们项目的未来进行预测的方法。我们注重具体环境,在各自的经历中寻找证据。我们有一个粗略的计划:知道要写多少章,了解已经完成的两章所用的时间。我们之中有些人会谨慎些,可能会在预测所用时间的基础上多加几个月,以免出现预测误差。

他们像我们一样,并不知道自己的胜算有多少。任何计划失败的原因都有很多,尽管大多数原因人们可能无法预见。

——一个大项目中“某件事”出差错的概率却是很高的。

他估测那些团队成功的基础比率是:40%的失败率和7~10年的完成时间。

——希莫的话虽然没有经过正式调查,也没有科学根据,却为基准预测奠定了合理的基础。如果你对一个事件的了解仅限于其所属类别,其他情况一概不知,此时作出的预测就是基准预测。希莫将我们团队与其他团队的对比说明,我们所作的预测较基准预测而言更糟糕,而基准预测已经是糟糕透顶了。

对一个心理学家而言,希莫作出的两种判断的差异是令人诧异的。他头脑中有相应的知识,本应该能够估测出适当的数据,但他在最初估测时,却完全没有应用那部分知识。希莫由内部意见得出的预测并不是根据基准预测得到的判断。他并没有进行基准预测,他的预测只是基于我们所营造的特殊的努力氛围。正如汤姆实验中的受试者那样,希莫知道相关的基础比率,但却没想过应用它。

——对一个心理学家而言,希莫作出的两种判断的差异是令人诧异的。他头脑中有相应的知识,本应该能够估测出适当的数据,但他在最初估测时,却完全没有应用那部分知识。

我们并不认为自己需要其他团队的信息作为自己预测的参考。我寻求外部意见的举动让所有人都颇为诧异,甚至包括我自己在内!这是一个常见模式:了解个别案例的人很少会认为他们有必要了解与这个案例同类别的其他案例。

——除了希莫,我们其他人并没有外部意见的来源,也就不能作出合理的基准预测。当我们最终了解到这一外部意见时,却集体忽略了它。

我们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与解释“教授心理学是徒劳的”那个实验有相似之处。当他们在掌握很少信息(一个简短乏味的采访)的情况下对个别案例作出预测时,尼斯贝特和博吉达的学生完全忽略了他们刚刚了解到的全局解。

——当“苍白无力的”统计学信息与某个人对案例的印象相冲突时,这些信息总会被舍弃。在与内部意见的竞争中,外部意见丝毫没有取胜的机会。

这位堂兄说这话时的眼神表明他当时肯定认为我的问题既不得体又很浅薄。特别强调案例的独特性在医学领域也很普遍,尽管证据型医学的最新进展指向其他方向,但案例独特性仍不可忽视。医学统计学和基准预测由医患间越来越频繁的交流催生而来。然而,医学界对外部意见依旧抱有矛盾情绪,因为整个医疗过程都由数据和清单主导,缺乏人情味。

——偏向内部意见常带有道德的意味。

5.5.2 规划谬误:过于乐观的计划随处可见

对下面这种说法我们也不会感到惊讶:对项目成果过于乐观的预测随处可见。我和阿莫斯创造了“规划谬误”这个新词来描述下列计划和预测。

——不切实际地接近理想状况(的计划和预测)。可通过参考类似案例的数据得到提高(的计划和预测)。

厨房改造和武器系统的承包人都承认(尽管不是对他们的客户承认),他们都会通过扩充最初计划而获取最大利益。客户们无法想象他们的意愿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多,而没能预测到这些情况的事实也恰好反映出这一点。如果他们制订一个较为现实的计划并严格按计划进行,最终就不会花掉这么多钱了。

——规划者与决策者的乐观心态并不是造成超支的唯一原因。

通常也正是这种愿望的驱使,他们才制订出了不切实际的计划。他们这样做还因为仅仅由于超支或超时不太可能会导致项目被中途叫停。在这些例子中,避免规划谬误的最大责任落在了批准计划的决策者身上。如果这些决策者没有意识到外部意见的必要性,他们就会犯下规划谬误的错误。

——最初预算的误差并不总是无知的。制订计划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计划能得到上级和顾客的认可。

5.5.3 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

计划者应该尽力划分出预测问题的类别,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所有能够获取的分布信息。

——看轻或是忽略分布信息的普遍趋势可能是预测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

如何通过改进的方法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上面的说法可算做唯一一条最为重要的建议了。在预测时使用相似团队的分布信息被称为采纳“外部意见”,它是避免规划谬误的有效方法。

参考类别预测

——外部意见通过使用更大的数据库来实施,此数据库提供了全世界范围内数以百计的项目信息,包括其计划与结果的信息,能提供可能发生的超支和超时的统计学信息以及各类不尽如人意的项目信息。

弗林夫伯格使用的预测方法与为克服对基础比率的忽视而采取的建议非常相似。

——1.识别对应的参考类别(例如厨房改建和大型铁路项目等)。 2.获取参考类别的统计数据(每英里铁路的造价或是支出超过预算的百分比),利用这些数据作出基准预测。 3.如果有特别的原因说明这个项目多少会比同类项目的乐观偏差更为明显,则可使用此例的具体信息对基准预测进行调整。

各个组织面临着控制高管这种倾向的挑战。运转良好的组织会奖励规划师,因为他们提出的方案精准而又切实可行;当然也会处罚规划师,因为他们没能对遇到的困难作出预测或是没能考虑到他们本可以规避的困难,即未知的未知数。

——高管们为了抢占资源很容易会提出过于乐观的计划。

决策者在批准某个提议之前,需要先了解其成本和利益的实际评估。他们还希望估测出为超出预算而准备的预备金,即使这样的预防措施通常会成为自我应验的预言。

——弗林夫伯格的分析旨在通过提供类似项目超出预算的统计数据,为委任公共事业工程项目的官员提供指南。

即乐观偏差是人们愿意承担风险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学标准的理性模式下,人们愿意冒险是因为胜算大—他们之所以现在能承受有代价的失败,是因为他们相信最终成功的概率很大。

——这是替代的一个决策理论。

在我们预测风险项目的结果时,高管们很容易会掉入规划谬误的陷阱。在规划谬误的支配下,他们根据脱离现实的乐观心态来做决策,而不是根据对利益得失以及概率的理性分析做决策。

——他们高估了利益,低估了损失。他们设想了成功的场景,却忽略了失败和误算的可能性。因此,他们所追求的行动方案不太可能在预算之内完成,也不大可能按时完成,这个方案可能也无法实现预期的回报—甚至都无法完成。

它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对簿公堂、发起战争或者急于创业。

——人们之所以经常(但不是总是)承担风险项目是因为他们对成功率过于乐观。

我原以为自己很会叙述事情,而且在那件事中我还是一个聪明的询问者、机敏的心理学家。但是,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那时的我其实是个笨蛋,是个无能的领导者。

——他对我们项目未来的最佳猜测并没有参考他所知道的相似项目的信息。

在危急时刻转变方向比较容易,但这并不是一个危急时刻,因为我们得到的只是一些不相干的人的实例。

——与我们在自身努力后得到不好的结果相比,外部意见更容易被忽略。纠结于沉没成本。

我将我们的状态形象地描述成嗜睡症的一种形式—不愿思考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继续进行项目。在余下这段时间里,作为团队一员的我也没有进一步尝试制订理性规划—这是作为一个致力于宣扬理性的团队尤为大意的疏忽。我希望我现在能更明智一些,自己也形成寻求外部意见的习惯。

——这种做法永远都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5.6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5.6.1 乐观主义者过度自信的代价

一项对小型企业创始人的调查总结道,企业家对待生活的态度普遍比中层主管乐观。他们成功的经历印证了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和掌控能力的信心。

——他们的自信因别人的崇拜而增强,对他人生活影响巨大的人可能是乐观和过度自信的,这种人承担的风险远大于自己所能意识到的水平。

当个人或是机构自愿承担重大风险时,乐观偏见都发生了作用,甚至起到了主导作用。通常冒险家经常会低估胜算,还投入了大量精力去寻求胜算。由于误算了风险,即使他们其实并不谨慎,那些乐观的企业家也会认为自己是谨慎的。

——他们相信自己将来会成功,因而也保持着积极的心态,这会促使他们广泛搜集资源,鼓舞员工士气,进而增加获胜的机会。当需要采取行动时,即使略带妄想,乐观主义也是件好事。

有偏见并不奇怪。如果最近某人开了家意大利餐厅,你在采访他时就不要期待她会低估自己成功的概率或说自己缺乏经营餐馆的能力。但你肯定会纳闷儿:如果她通过一些渠道得知了胜算率,还会继续投入金钱和时间吗?或是她在得知胜算率(有60%的新餐厅3年后会歇业)以后,会考虑胜算率吗?

——答案是,她可能不会考虑采纳外部意见。

这些评估按照37种标准对每项发明进行比对排名,其中包括产品用途、生产成本以及预估的需求趋向等。分析师用字母表示排名,D和E表示失败—在分析师分析的各项发明中,70%都是D或E,他们对失败的预测非常准确:411个项目中仅有5项达到了商业化的最低标准,且没有一项算得上非常成功。

——性情乐观的一个好处是它使我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但是这种坚持可能需要付出很高昂的代价。

中收到这个令人气馁的建议后仍然选择坚持的状况比较常见。总的来说,个人发明的回报很小,要“低于私募基金和高风险证券的回报“。一般说来,个体经营的财务收益属于中等了。

——人们通过向雇主出售自己的技能得到的平均回报要比经营自己的企业更高。这表明乐观主义是普遍、执拗且代价昂贵的。

当然,觉得自己很优越的想法在市场中具有重大意义。大型企业的领导有时会在投资巨大的并购上下很大赌注,因为他们错误地以为自己可以比该公司现任管理层更好地管理其资产。股市一般也会对此做出反应,兼并公司的价值会降低,因为经验表明,兼并大型企业的努力失败的概率往往大于成功的概率。

——大部分人都相信自己比别人有着更为理想的特质—他们愿意为这些实验室中的信念下一笔小赌注。

兼并公司的价值会降低

——因为经验表明,兼并大型企业的努力失败的概率往往大于成功的概率。那些兼并公司的高管们只是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有能力罢了。

他们还观察到,过于乐观的领导者承担了过多的风险。他们猜测更容易导致这些高层“向并购目标支付过高的溢价并承接毫无价值的兼并”的是债务而非股权发行或是其他方面的因素。

——如果兼并公司的高管过于乐观,该公司的股票在公司并购中就会受到更大的影响。股票市场明显能够鉴别出过度自信的高管。观察得出,虽然对管理层的过度自信无可指摘,但他们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爱下不妥当赌注的企业领导之所以没有过度自信,是因为他们在拿别人的钱下赌注。相反,如果他们个人持有较多股份就会冒更大的风险。

当商业媒体将过度自信的执行总裁标榜为名人时,他们造成的损失就会加重。

——这表明媒体界冠予执行总裁的声誉对于股东来说是代价高昂的。

在旅馆旁再建个餐厅,如此一来,整个旅馆就更具吸引力了。他们觉得没必要解释为何前几位老板都失败了而自己则成功了。

——无论是旅馆老板还是公司高管,他们都具备勇气和乐观的精神。

——即使大多数风险承担者最终总是收获失望,但那些因乐观而承担的风险企业家毫无疑问都会为激发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力作出贡献。

许多行为经济学家比较赞同“温和的家长式作风”,因为“温和的家长”管理可以提高他们的储蓄率。政府是否应该支持小型企业,如果应该,又该怎样支持小型企业,这些问题至今也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小型企业的创办者要求政府在决策方面支持自己时(这些决策多半会失败),就会带来让人挠头的政策问题。

5.6.2 竞争忽视:为何大片会扎堆上映?

人们倾向于用愿望思维来解释企业家身上的乐观主义,但是情感只是乐观主义产生的一部分原因。认知偏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系统1的其中一个特征,即眼见即为事实。

——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锚定我们的计划,却忽视了相关的基础比率,导致规划谬误。我们只关注自己想做的和能做的,却忽视了他人的计划和技能。在解读过去和预测未来时,我们强调了技能的因果角色,却忽视了运气的影响。因此,我们产生了“控制错觉”。我们只重视自己已知的,却忽视自己未知的,因此我们对自己的信念过度自信。“90%的司机都相信自己的车技要高于平均水平”这一心理学发现已得到了证实,也已成了文化的一部分,还成了普遍存在的高于均数效应的主要例子。

公司取得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公司的作为?这明显是个简单的问题;人们很快就能回答出来,而且在我所抽取的小样本中,认为自己与公司成功的关联度没有低于80%的。即使他们并不肯定此时自己是否成功,这些有胆量的人也都认为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们肯定错了:新公司的成绩更多取决于其竞争者、市场的变化以及自身的调控。

——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也起到了一部分作用,企业家会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放在他们最为了解的地方—他们的计划、行为、最直接的威胁和机遇等,例如筹资能力。他们对竞争者所知较少,也就自然地认为竞争者与公司未来没多大关系。

你就会想:“我有一个优秀的编辑部,还有个很棒的市场部,我们会做好电影的。”你还认为其他人肯定都不会这样想。但是在一年中的某个周末,你可能就会发现竟然有5部电影同时公映,那么来看你那部电影的人肯定就不会很多。

——一切都是因为自负。如果只关心自己的生意。

这个坦率的回答提到了自负,但这种自负不是指傲慢或比其他制片厂更有优越感。人们只是在决策时没有将竞争因素考虑在内,因为困难的问题再次被简单的问题替代了。

——想想别的人会怎么做,有多少人会看我们的电影。诸位制片厂的主管考虑的问题则更为简单,无须多虑:我们的电影怎么样,有强大的部门为其作推广吗?我们熟知的系统1的眼见即为事实原则以及替代原则都引起了竞争忽略和高于均数效应的预测。竞争忽略的结果是产生了许多额外入口:众多竞争者进入市场,导致市场不能保证赢利,所以平均下来,其结果就是亏损。

对于新进入市场的公司来说,这样的结果会令其失望,但是这对总体经济的影响却可能是积极的。

——一些创新型企业的失败标志着新的市场需要更有能力的竞争者。这些创新型企业为“乐观主义烈士”,对经济有益,对投资者有害。

5.6.3 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

杜克大学的学者们搜集了11 600份这样的预测并检验了它们的准确性。结论非常明显:大型企业的财务主管对股票市场的短期走向一无所知,他们估测出的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接近零!当他们说股市走低时,股市多半可能会上扬。这些发现并不令人吃惊。

——真正糟糕的消息是,这些财务总监似乎并不知道他们的预测是没有价值的。

除了对标准普尔指数的估测外,受试者还提供了另外两项估测值:其中一项他们有90%把握的值太高,而另一项他们有90%把握的值又太低。这两个值的范围差被称为“80%的置信区间”,若结果在这个区间之外,我们则称其为“意外”。

——一个人在多种条件下设置的置信区间预计会有20%的可能出现意外,但通常在多种条件下进行的预测会有67%的意外发生,比预期高出两倍多。

“过度自信”是眼见即为事实的一种表现:在估测质量时,我们会依赖大脑呈现的信息并构建一个使估测合理的、具有逻辑的解释。

——在估测质量时,我们会依赖大脑呈现的信息并构建一个使估测合理的、具有逻辑的解释。一个人不可能采用自己没有想到的那些信息,也许是因为他从来就不知道这些信息吧。

发现置信区间可将意外的发生率降至20%。这样的结果令人惊讶。想要将意外率保持在理想水平,财务总监就应该年复一年地说:“明年标准普尔回报率在–10%和30%之间的可能性有80%。”

——这个置信区间恰当地反映了财务总监的知识(更确切地说是他们的无知)比他们实际阐述的区间的4倍还要多。

如果一个财务总监告诉他的同事“明年标准普尔回报率很可能在–10%和30%之间”,整个办公室的人很可能都会嘲笑他。

——设置这么大的置信区间无异于承认了自己的无知,社会不会认同一位靠提供资金相关知识拿工资的人的这种做法。虽然这些主管知道自己所知甚少,但承认这一点将会受到处罚。

有些机构相信了过度自信的专家的言论,就要承受代价高昂的后果。关于财务总监的调查说明,对标准普尔指数最为自信和乐观的人也会对他们自己公司的前景过度自信和乐观,也就愿意比别人承担更大的风险。纳西姆。塔勒布说过,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了解不足必然会导致经济行为人承担本可以避免的风险。

——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股票市场中,乐观主义极其重要。个人及企业会奖励那些提供了冒险且有误导性信息的人,而不是说真话的人。我们从造成大萧条的金融危机中学到的是:总有一段时间,专家间和企业间的竞争会造成大家对风险和不确定性视而不见。

医生将自己的不确定透露给病人会遭到大家的指责。”完全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专家可能会被更自信、更能获得病人信任的竞争者取代。对不确定性的无偏见评价是理性的基石,但这并不是个人或机构想要的。

——自信的人比对事情持不确定态度的人更受人推崇。

——青睐过度自信的专家的领域并不仅限于金融预测。

——最为过度自信的专家更有可能代表全体员工出现在新闻节目中。过度自信也会像医学上的传染病那样具有传染性。

——过度自信的专家也间接受到了病人的影响。比如情绪,同情心。

没有证据表明经济领域的风险承担者对于孤注一掷的赌博有特别大的兴趣,只是他们不像胆小的人那样有风险意识罢了。我和丹。洛瓦洛杜撰了“无谓的预测和胆小的决策”这个短语来描述风险承担的背景。

——当支持夸张的乐观主义情感因素、认知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时,有时就会导致人们承担一些风险,且这些风险在他们知道胜算的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

当某个人被一个愤怒的主妇当面摔门拒之门外时,这个人肯定会想“她是个糟糕的女人”,而不是“我是个笨拙的销售员”。我一直认为,在科学研究这一领域,乐观对成功而言同样不可或缺:我遇到的成功的科学家都会夸大他或她正在进行的研究的重要性。我还相信,不爱夸大自己重要性的人在反复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会一蹶不振,这种情况也是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结局。

——对决策高度乐观带来的影响是好坏参半的,但乐观对顺利进行的影响肯定是积极的。乐观的主要益处是使人有了从受挫中复原的能力。

5.6.4 “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

问题的主要障碍在于,主观自信是由人们构建的连贯的故事决定的,而不是由支持它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的。

——利用许多已经知道结果的以往案例进行训练以后,就变得不那么自信了。在其他情况下,在人们判断时鼓励他们考虑相互竞争的假设可降低(但不会消除)他们过度自信的程度。

加里是我的“对抗性合作者”,他推崇直觉型决策,反对偏见的说法,对运算法的反对态度也很明确。他将自己的提议称为“事前验尸”。流程十分简单:当一个机构即将做出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没有正式下达决议时,克莱恩提议召集对这个决策有所了解的人开一次简短的会议。在会议之前有一个简短的演说:“设想我们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5~10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各个组织也许比个人更能抑制乐观主义情绪,而抑制这一情绪的最佳方法是由加里。

事前验尸观点有两个主要优点

——决策快要制定好时,许多团队成员会受到集体思考的影响,而事前验尸则扼制住了这种影响。另外,它还激发了那些见多识广的个人的想象力,并将他们的想法引导到最需要它们的方向。

当一个团队将注意力集中在决策上,特别是当领导宣布他的意图时,人们对计划好的步骤的可行性的疑虑就会渐渐减弱,到最后,这样的怀疑还会被认为是对团队和领导的不忠诚。如果某个团队中只有支持决策的人才有发言权,那么对怀疑的抑制就会造成这个团队的过度自信。

——事前验尸的主要优点是它引发了怀疑。另外,它还助长了支持决策的人去探寻他们先前没有考虑到但却可能存在的威胁。事前验尸并不是灵丹妙药,也不能提供完整措施使我们避免恼人的意外,但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计划的损失。

——而这些损失一般都是因眼见即为事实的偏差以及盲目的乐观主义导致的。

点球成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快思考与慢思考—过度自信与决策失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mo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