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重新看了《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有笑有泪,有很多片段总让我不禁思索,有时候看得心疼,但过后又为剧中人的通透而释怀。
萧庭生生前最后的片段,每看一次就哭一次。他总结了自己一生中三件至幸的事,一是得先师指导以去除心中怨愤,二是蒙先帝收养得以建功立业,历两代明君从未被猜忌,三是家中和睦,有萧平章和萧平旌两个好孩子。
书中并没有太多书写萧庭生怨愤的篇幅,第一次看到这的时候,我也不太明白为什么他会这么说。后来想了想,大概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并且知道了自己父亲遭受的一切,心中抑郁不平。在第一部,梅长苏曾经跟靖王说过,总觉得庭生是知道自己的身世的,所以梅长苏肯定是花了不少心思去开导萧庭生的。而庆幸的是,萧庭生自己也看开了,并没有为仇恨纠结,而是成为了国家的栋梁。我是多么开心,看到萧庭生这样的变化,人的一生,不正是应该努力活得有价值嘛!被仇恨耽误了一生,太不值得。
功高盖主对于武将来说总是很危险的,经常被猜忌被制衡,甚至被消灭。历史上也有不少案例,包括第一部中的赤焰军主帅也是。但是萧庭生很幸运,他小时候就被萧景琰收养,在朝期间,皇帝是萧景琰和萧歆两代明君,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抱负,虽然戎马一生,但是他把自己想做的该做的都做了,心中没有遗憾。
萧庭生偏爱萧平章,因为萧平章跟他很像,都是能把全部精力奉献给家国的人,但是他也很明白,这无关对错,只是个人的选择,所以他不限制萧平旌,他自然也是爱萧平旌的,从后面他不用长林二字捆绑萧平旌就知道。萧平章从来没有让萧庭生失望过,而萧平旌为大梁北境争取到了十年的太平,这两个孩子,都让萧庭生感到自豪吧。
他说的这三件至幸之事,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成就呢!心中有怨愤的人很多,可愿意放下、能够放下,并且成长成材,奉献一生的人,那得有多大的毅力和智慧呀!
对于把控朝臣,人心算记,蔺晨也评价过萧庭生,他是志不在此,非不能也。长林王位高权重,长林王府威名赫赫,但是从始至终,没有看到王府门庭若市,与哪些朝臣有私下联系。萧庭生一直用自己的言行和见识,影响着别人,荀飞盏被他感动了,连萧元启也曾因为萧庭生而动摇夺位的想法。萧庭生时刻记着自己武将的身份,对朝政之事从不主动插手,连萧平章查淑妃之死,他都询问是不是不妥。大权在握却行事如此克制,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因为他心中有国有民,所以他对于利国利民的事,都是赞赏,不会有半句苛责。在萧平旌宁关大捷归来时,我以为萧庭生多多少少都会倾诉一下当前局面的为难,没想到他只是说,把20万大渝皇属军斩落马下,父兄以你为傲。在萧元启说老王爷应该已经联络了一些朝臣为萧平旌辩解时,萧平旌说他的父王不会这么做。他们算是父知子子知父了。
萧庭生不愿意召集一批朝臣,与皇后对峙,他对荀飞盏解释到,在朝为官,立场大于是非,很多人即使有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只要他选择了某一方,他都很难不被立场左右。作者在写这一段的时候,寄托的是自己的希望吧。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局面也会遇到,不知道又有多少个萧庭生呢。
萧庭生为朝臣想,也为皇帝想。国丧期间兴兵,足以让天下人诟病。萧庭生自己也说,在他帮助调拨粮草后,都难免心事重重,他不愿意让不满十四岁的萧元时去承担这一切。作为一个长辈,他已是用心良苦,如果能事先解释给萧元时听,或许萧元时就能理解萧平旌的做法了,但这时,萧元时同意,就成了丧期兴兵的同谋,不同意,那北境未来有什么战事和牺牲的将士,萧元时又可能内疚自责。而萧元时事后知道的话,完全不用有心里负担。虽然这份良苦用心没有换来好的结局,但是萧庭生拿得起放得下,面对其他朝臣的为难,他直言不必再试探他的底线,最终做出退出朝堂的决定。他的这个决定,是为了让皇帝心中不再害怕,也是给萧平旌一个解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