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以后孩子的学校就没开学,这个有史以来最漫长的假期,拷问家长该怎么有意义的帮孩子度过,除了每天的学习之外,该怎么让孩子充分利用这个期来成长。因为教育不仅仅是在学习上拿个好分数,教育更应该是完善人格的教育。
很多教育专家共同传递给大众的想法是:假期是最好的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时间。这就是说,有心的家长会帮助孩子利用这个充分的时间去培养孩子的人格。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成功的教育是“虎父无犬子”,失败的教育是“母强子弱”。有修养的父母总是把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呢?
第一、培养孩子的共情、感恩、慈悲心
谁家的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白眼狼”,那么家长就要在潜移默化间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包括从小善待小动物、能主动为爸妈做事、不自私、孝敬长辈等等,让善良的种子种在孩子心间,孩子就能够学会共情。
在换位思考的基础上让孩子学会感恩并回报,父母必须让孩子体验到这个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幸福。推而广之的是孩子从此具有了慈悲心、怜悯心,对任何弱小的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第二、培养抗挫折能力
一个孩子终的成就是跟他的承受能力成正比的,而这种能力的训练应该是从小的时候就开始的。很多幼年从事过体育训练的孩子的承受力就明显高于普通人,因为他们日常的训练就是要不断的面对挫折和打击。
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的抗挫折能力就明显的要比普通人强,能忍耐、能吃苦、往往最后能成就大事业的人就是从不悲观、积极承受的人。
第三、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
有了抗挫折能力后就要不断的强化,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教育这个过程是需要家长有意识的进行强化的。很多家长太心软、特别是妈妈看不了孩子吃苦,往往把孩子溺爱和骄纵得不成样子,这样其实是在害了孩子。
如果孩子在你身边的时候有你照顾,不需要吃苦,但万一你有顾不到孩子的时候,那不是在害他吗?只有在你还能帮助到他的时候让他尽快成长起来,成为一个坚韧不拔的人,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
很多家长过份的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唯分数论的话是教育不出来合格的人的。试想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都是被家里人照顾,而不懂得照顾别人,从小到大都是只会得到不会付出;从小到大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那么他该怎么独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亲戚家曾经有过个孩子,从小就是家里的骄傲,经常是考试考满分的那种孩子,然后一路顺风的考上名校的研究生,毕业后频繁跳槽,各种不满意于公司。最后连工作都不愿意找了,总觉得不满意,在家一直啃老。
这种孩子其实是被养废了,明智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学会以下,才是真正为社会教育出了合格的人才。
第一、经营自身生活的能力
这个对于念过书的人都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基本的做饭、打理自己生活的能力是人人都应该具有的。跟学历无关,只是读过书的人应该是做得更好而已。而总是觉得学不会、干不好的人就是没有用心去学。
能够依赖他人就依赖他人,从来不想自己是否应该自己动手去做。当学生的时候是父母照顾你,而习惯成自然后却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从不想想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一味的指责别,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第二、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
当自己有时间了,比如说寒暑假期的时候,要主动承担起家务和琐事,让上班累了一天的父母回家后能够吃个现成饭。而不是在家整天的玩游戏、玩电脑,还跟大爷一样等着父母下班回来采购做饭。
当自己成家了以后也要主动承担家庭琐事,不把责任完全推给对方,成了家就要对家庭进行付出,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家庭的工作量要成倍的增加,而没有家庭意识的人却还是习惯于当甩手掌柜,这就会造成家庭矛盾频发。
第三、有原则的付出和担当
当孩子成长为大人后要学会有原则的付出。这个有原则的底线是自己掌握的。因为家庭是互相扶持的,当遇见了传统家庭的不良影响,比如“扶弟魔”是很多家庭都会遇见的情况,自己成家立业后,对家庭要负责,但对家庭之外的事就要有原则、有底线。
这个原则就是救急不救穷、这个底线就是力所能及。因为没有人应该对不是自己的事情负责,自己的孩子自己要养育,自己的老人自己要帮助,但这以外的就不是自己的责任了。这种界限感的把控是十分重要的。
人生是个漫长的马拉松,如何保证自己孩子拥有持久的获得幸福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观念的冲突和消化理解并执行的过程之间的差异,解决这种差异、带领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就要要求家长不断的学习进步,才能持续的指引孩子走向正确的路途,不至于迷失。
【我是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