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
刚刚在看陈丹青老师的《退步集》。

对丹青老师没有狂热的喜爱,也没有冷漠的淡然。首次关注是在《锵锵三人行》抑或是。。。?不记得了,总之是在大众媒体上出现了一样一位眼睛铜铃,面目“狰狞”的长者。逐掩去五官,只关心他的文字和思想。我的感官告诉我,单纯、安静、爽!
丹青老师的文字就像他的人,可能有人会说,只要文字出自自己之手,谁的文字不像本人呢?真的不尽然,怎么说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我们都看过官员讲话,虽然大多数官员的稿子是秘书执笔,但是他能流畅的脱稿而出已是多少出自自己之手了。但那稿子和讲出的话绝不代表本人。如果直播也可以像电视节目一样的话,我想他们也许会喜欢加上那句“嘉宾观点与本台无关”。

扯远了?往回倒倒。丹青老师的《退步集》我才只看了一个开头,所以这一篇文字不能当作读后感来写,毕竟只读了全书一篇文章是没办法来写观后感的。对吧?但是仅仅一篇文章,或者两篇,就让我感觉,他就坐在我的面前,和我在聊天,他的语言、说话方式、语气中淡淡上海男人的腔调就这样扑面而来。让我甚是欢喜,虽然,我是趴在床上午睡前来读。但是这种放松的状态真是太好了,感觉好舒服,哦,我要强调一下,是先生的文字让人读起来舒服,不是我在床上的姿势。当然,我的姿势也很舒服,但并没有对先生不敬之意。

一位画家,嗯,这样贴标签似乎不是我喜欢介绍一个人的方式,我想丹青先生也未必喜欢。一个人活在世上角色实在是太多了,随时随处都可能像变色龙一样转换着身上的颜色。人的“颜色”就是身份,父亲、儿子、老师、画家、评论家、作家。。。。恕我不能再举出种种,要不然我会写到明天早上也写不完的。我们在这些身份中间变换,我们慢慢的学会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遇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随着从儿童长成青年,再走向社会,说话这项“技能”我们越来越娴熟。甚至现在市面上有越来越多的“方便面”式的书籍教大家怎样讲话。讲话有技巧,这本身没有什么错,这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整体素质,毕竟谈吐就像孕妇,是藏不住的。我个人不喜欢的是——伪装,或者说是过度的包装。这样的话听起来太让我烦躁了,我有拔脚就要逃跑的欲望和冲动。

其实,在现今的社会里讨生活,讲真话是不容易的。更何况是名人,打开电视、网络、广播和手机。有多少新闻事件不是“祸从口出”?大家都本能的在第一时间里做出了本性的反应,然后,事情就这样酝酿、酝酿击鼓传话一样的十传百,百传千的不知道将事件引向了未知的方向,等变成一个事件以后,媒体蜂拥而至,转回源头一问。本人惊诧加茫然无知,可能有时候还有一脸的无辜和无奈。这是自然的事情,因为我们从小都玩过“传话筒”的游戏。老师将一句话悄悄告诉第一个小朋友,等传到最后一个小朋友耳里的,早已面目全非伸直惨不忍睹。这是我们人类自带的“出厂设置”吗?我不知道,好像《人类简史》里有过类似的解释,说我们是智人的后代,而致人能够存下来并且干掉了其他比我们强的人种,就是因为智人善于“八卦”。想必从未知的远古时代这种技能也是“兵法”中的一种吧?

我并不知道别人是怎样想的,我只能提供个人经验和感受。我像珍惜大熊猫一样的珍爱着“脱口而出”的人们,当然,这并不是说情况全都是好的,肯定也会有人带着本能的情绪来表达或者交流。我只是说,我珍惜好说真话的人。因为我们都知道,说真话是要有风险的。就像丹青先生在自序里提到的一个小插曲一样,他在一个校园里演讲,辗转递上了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陈老师,你这样说来说去有什么意思呢?你会退步的!”询问四座,无人搭腔。你看,努力说出一句心底的真实想法是需要多大的勇气?那写字条的学生和陈丹青之间有着千山万里,谁也不能知道这位名人在看到字条后的后果是什么。所以,才四座皆静,无人应承。其实陈丹青先生是很有涵养的,要不然读的那些书和木心先生的那些课岂不都白白教到地里去了?这字条上的话非但没有触怒了他,反而还心生感激。但我想,那个写字条的青年人想必在台下也暗暗松了一口气吧。
你看,说句心里话,有多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