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拟好教师培训方案——《“学校价值体认”分享会》,让参会老师准备一份3-5分钟关于学校办学价值观的案例。
今天,分享会如期举行。先是小组分享,每个小组由7-8人组成。小组分享后,再选取一位老师代表小组进行分享。自从实施分享式教学以来,我们的教师培训也基本采用分享式教学的流程:问题——思考——分享。这样操作起来,组织者很轻松,参与的人基本也都会积极主动思考,效果自然就好了很多。
我所在的小组一共有8位老师。一位语文老师,三位数学老师,一位信息技术老师,一位体育老师,一位品综老师,一位心理老师,从学科分布来说,比较全面。整体而言,数学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的分享,主题聚焦,逻辑清楚,条理清晰。心理老师善于讲故事,又带有心理学视角。所以,大家最后一致选了心理老师代表我们小组,从“共生”的目标入手进行讲述。
这次找了凌博做主持人,这小伙子很有灵气,一再和我确认该如何主持。主持这个活,最简单的就算串场,但那是最低要求的主持。他显然去做了功课的,一开场就把大家“镇”住了,没有深厚的积淀是无法达成的。包括在中间的承接,他的起承转合和过渡都很自然。他很用心对待这次主持,当我告诉他需要随机抽取组长和组员进行点评时,他说这个很好玩,但怕得罪人,所以他自备了咖啡作为奖品。正因为这样的举动,让现场参与的人都集中精力去倾听案例分享,去思考自己该如何点评。
很可惜,听完9个小组的“案例分享”,我很失落。
关于这一点,在总结时,我毫不掩饰的表达了出来。我毫不掩饰表达的,不止这些。回忆一下,我都说了什么呢?
李诞曾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5分钟的脱口秀。5分钟讲一个案例,属于时间刚刚好,故事的长度也刚刚好。
第一,举办这场活动的目的。
应该是“三能”,一是训练老师讲故事的能力,二是听者从故事中吸取能量,三是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赋能。从今天的活动效果来看,可能也就60%吧。
第二,5分钟的案例,可以说什么?
是理念的罗列吗?是感悟堆砌吗?是现象的堆积吗?是问题的排列吗?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呈现一幅卤味拼盘是典型的案例,还是给出一个昨日中午厨房自制的卤猪蹄呢?
一个典型的案例,必须主题聚焦,它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包括起因、经过、结果,但还需要加反思,这个反思还要追溯到价值观层面,我们才能在故事中吸取到能量。
我们一些分享,追求全面。时间很短,追求全面,势必就会显得很浅,就是蜻蜓点水,就不会深刻,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我们还需要学会发现和学会改变。
学校的办学目标里有一个“成人成才”,我们的阐释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这是面向学生的,面向老师的话,我希望加两个学会。一个是学会发现,一个是学会改变。
学会发现,从你来我们学校开始,你是否发现有什么不同吗?哪怕你没有教龄,但你也读过书,也在校园内呆过,一定会有比较。而这些不同,你思考过为什么有这些不同吗?你又认可这些不同吗?
学会改变,今天的分享,我们组内的两位数学老师和现场的一位数学老师从教学理念的转变上给了我们很好的分享。一个是不接受到慢慢接受到现在的沉浸,一个是从育分走向育人的转变,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第四,故事中的力量。
我们如果要选取一个故事代表我们学校,你准备选取什么样的故事?你认为什么样的故事能代表我们学校呢?这是我们大家应该思考的话题。
我们需要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主动发现,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才能有良好的叙事能力,那些美好的故事也才能被我们发现,然后受到感染,从而更好地理解学校和教育,促进自己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