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考,在国内没有这样的气氛,本来不打算说些什么,但想到我家里也有一个要上战场的妹妹,还是有些话想要对她和对即将踏入大学的你们说。
第一个问题是,大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不用着急否认,大学对于高三重压下的你是具体又形象化的两个字:轻松。
老师们说,等你们考上大学了就轻松了;家长们说,考上大学以后有的是机会玩。
他们没说对。
大学的四年非常宝贵,再说一遍,大学的四年非常宝贵。
它最大的意义在于你有整整四年的自由,而且不愁吃穿,学生时代不能做的事情现在统统没人拦着你了。
但自由绝对不等于轻松,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在这四年里拉开的。
第二个问题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关系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填志愿。你前半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它直接影响你能否利用好宝贵的大学四年。
三年来,我们好好学习,拼命刷题考高分,但到头来做这个重要决定的过程和时间被压缩到微乎其微。
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专业意味着什么,学成之后可以干什么。
13年我坐在网吧里稀里糊涂填志愿的时候,唯一的建议来自我姑姑的一句,就随便选呗。曾经有一度很后悔选了英语,因为我的大学和高中的学习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这也是我选择来墨尔本读master 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在欧美国家,高中生毕业之后选择gap year 是很常见的,因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需要经过社会历练,才能意识到什么是自己想要的。
就算没有 gap year,高中也完全可以开一门选修课,专门介绍这些专业的学习内容,职业前景,这样在最后做决定的时候有一个概念,而不是完全凭想象。
每年都有前辈对后辈谆谆善诱说,大学的专业和你的未来职业很可能毫无关系。然而这正是中国现行教育制度吊诡的地方。这种现象正常吗?不正常的事情,却堂而皇之地存在着,身处其中的人却视若无睹着。
我个人是认为中国小学,中学,高中教育是完全和社会脱节的,学生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世界里只有学习,课本,作业,测验,分数,仿佛是和社会割裂开的群体。
然而在墨尔本,我感受的是他们的教育对社会调查的重视程度,学校安排的任务里很多都是去做调研,去探索,去实践,学生同样是社会人的一部分。
既然明白了我们国家的教育不对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负责,那我们只有自己对人生负责任。
关于填志愿,还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周围的人全都对你的志愿提意见,填志愿完全变成了家长意志的体现。
我的建议是不要妥协,选自己喜欢的。
理由很简单,如果你要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你会比较容易不快乐。再加上国内转专业通常要你先考出本专业前几名这种完全是悖论的要求,所以你极有可能在矛盾和挣扎中度过四年。
还有,填志愿的原则是 城市>专业>学校。
北上广深超一线城市优先,即使学校没有那么好,去感受商业,触摸精致,学习先进的观念,了解多样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我的遗憾之一。原本以为有个姐姐在郑州,傻了吧唧觉得有个依靠,后来发现像我这种野草,在哪都长得好好的,早知道就应该撒丫子奔着大城市去了。
还有我对大学四年生活的一些建议:
1. 不开玩笑,第一条是去玩!去玩!去玩!
马云说你可以努力,努力达到80-90分就可以了,90-100分没必要,太浪费时间,还不如去玩。
举个例子,如果你喜欢打游戏,那就玩出名堂,玩成专家,甚至去深入了解游戏制作和游戏产业。记住从大一开始,你已经不是一个宝宝了,你已经可以为你的职业做准备了,大学时期事业小有成绩的人已经一大堆了。
未来职业上的垂直细分已是大势,玩出事业这件事,并不是空谈。当然,如果在科研上有追求,就当我没说。
2. 去实习
大公司最好,毕业后的找工作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学历和实习经验相比,实习经验往往更重要。
3. 去旅行
高晓松在奇葩大会的演讲里说现在读万卷书可能不如行万里路。想来深以为然。观念,眼界,视角,这些隐形特质正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4.去参加或者组织活动
参加或者组织社团活动,或是自发组织的活动都可以,都是和人打交道,你可以以最小的成本体验一个管理者的角色。
5. 一个人生活
大三或大四可以搬出寝室,从自己找房子开始,搬家,学做饭,只有经历过一个人的生活你才有对抗未来的底气,因为你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一个人都可以活下去。
好了,就说到这里,最后还是祝福妹妹和所有高考学子们取得一个好成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