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吃饭,就是吃种子
为什么中医要强调“五谷为养”?
五谷者,植物之种子也;
种子者,植物之精华也。
中医饮食营养学认为,
植物、动物的不同部位,
所含的气和神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精华的东西,都含在种子里。
而且种子本身的蛋白质结构,
和其他部位的蛋白质结构完全不一样。
也就是说,
当你把种子里面的这些物质能量,
转化成自己的精气神,
所消耗的自身能量是最低的。
01
食疗很简单吗?
提起食疗,很多人首先想到各类养生药膳,
在烹饪时加入药材,
火锅汤底里放两根黄芪就变身养生锅,
还有老鸭四物汤,甚至当归炖鸡。
经常还会听到「药食同源」这个词,
有人会说,大枣、生姜、鸡头米、山药、
薏米这些都是药食同源的食物,
可以家常吃,没问题。
还有的人一提养生就想到种类繁多的杂粮,
恨不得用十几种米熬粥,
黑豆补肾、薏米除湿、紫米补血……
一碗下肚,补没补不甚清楚,
心理倒是得到了安慰:
「我吃的很健康」。
其实,食疗远非这么简单。
事实上,食疗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
有几千年的历史。
道家传承博大精深,更是非其人勿授。
古代就有食医这一职业,
功传有缘人,这套学问保留在道家手里。
古代食医先在民间后来逐渐被帝王庙堂阶层所独享,
民间渐渐看不到食医。
《吕氏春秋本味篇》讲了伊尹的治国才华,
他还是中医、食疗和烹饪的鼻祖,
创立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伊尹所著《汤液经法》融合了天道、
地理、食材、药材以及对人性的洞察,
构建了完整的中药,
方剂,治疗,食疗的理论体系。
可见,食疗不是碎片化的养生建议,
不是主观不变的食材药性。
药材和食材堆砌并不能变成食疗,
山药和大枣并不适合每个人,
杂粮粥也不是种类越多越好。
02
食疗究竟是什么?
食材地道、烹饪高超、菜肴美味是食疗的精华,
但依然不是精髓。
食疗的精髓是「天、地、人合一」,
也就是站在「天、地、人」的坐标里谈吃什么,
正所谓「看天吃饭,看地吃饭,看人吃饭。」
1、看天吃饭
吃饭前先想现在是什么季节、什么节气,
处于五运六气的哪一支气,
主气、客气是什么?
这种天时之下,
我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
更具体点,抬头看天,
雾霾很重,天都运化不佳,
我是不是也该吃的清淡些,好消化些?
抬头是湛蓝的天,白云朵朵,
略吃些肥甘厚腻也能把它化掉。
以上是「看天吃饭」的一部分。
2、看地吃饭
「看地吃饭」要考虑的是:
用的是不是地道食材,
并且是否适合食用?
以最简单的水为例,
泉水和井水,化学成分都是水,
却由于地理状态不同而性质不同。
井水深藏地下,为阴中之阴,
制作阿胶用的就是井水,
因为制作阿胶的目的是滋阴,
故取井水阴性。
泉水虽然也来自地下,
却涌出了地表,为阴中之阳,
是最适合人饮用的水。
资深厨师都知道,用泉水炖鸡,
不论气味和滋味都高出一筹,异常鲜美。
又如水产之味腥;
食肉动物味臊;
食草动物味膻,
这些味也都是有来由的。
调味离不开酸、苦、甘、辛、咸,
用多用少用什么,调和之道也。
3、看人吃饭
再回到「看人吃饭」。
你平素是什么体质,
今天处于什么状态,
身体、情绪、心理都是判断该吃什么的参考。
「胃喜为补,适口为珍」,
胃觉得舒服,就是补益,
吃着适口,就是珍品。
「舒服」和「适口」看似简单,
其实隐藏着「吃」里最深刻的奥秘。
它意味着你能否将眼前这盘食物化为自己的精。
如果闻着不香,吃着没滋味,
还强迫自己吃下去,
不但不能化为精,反而成为负担。
地道食材、考虑天地阴阳四时、
把握人之身心变化才是食疗。
法无定法,因天、地、人而异,
整个系统随时都在变化。
从变化入手,抓住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
此乃食疗秘而不传之精髓。
03
吃饭,你真的懂吗?
吃饭,是种享受。
饥了、饿了,饭菜端上来,
香气扑鼻,吃起来有滋有味。
饱了,放下筷子,多一口也不吃。
吃完饭,精力充沛,神清气爽,
这叫“吃美了”,叫“怡”。
如此简单的吃饭一事儿,
却有多少人许久都没有感受过它的乐趣了。
有人说,很多年了,
我都没有过饿的感觉。
有人说,我只是每天都吃些我认为该吃的东西,
但从不觉得好吃。
还有人说,这个“吃美了”的状态,
只存在于我儿时的记忆里。
“吃美了”是食物之精转化为人体的精,
炼精化气,气来养神。
神得到滋养,
人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满足。
儿童肾精充足,
精气神的转化最通畅,
最能够吃的香,吃的怡。
可如今观察身边的一些孩子,
多年食积,食欲不振,
面黄肌瘦的不在少数,
可悲的是,这些孩子还在大人的“威逼利诱”之下被硬塞进虾仁,
鱼,鸡,苹果,牛油果……
来“增加营养,补充维生素”,令人叹息。
其实,你在吃饭,饭也在吃你。
一定要明白:
“你在吃饭,饭也在吃你。”
还有就是:
“不饥不饿不吃,不渴不喝。”
人们习惯于听从意识的指挥,
该吃这个,有营养,
该吃那个,补微量元素。
却从没问过身体,
你到底想不想吃,
到底想吃什么,
吃下去的这些,是滋养还是消耗?
什么?难道吃饭还会成为一种对身体的消耗吗?当然。
饮食,是用元气化谷气的动态过程。
人分泌的消化酶均是元气所化,
也正是这些酶,
将“猪肉”化为“人肉”,
把食物的能量转化为人体的能量。
吃适合的食物,消耗元气少,
吃不适合的食物,或者吃的太多,
消耗的元气就多,
更严重的,当元气无法将食物完全化掉,
这些“半成品”滞留在体内,
是造成血脂血糖尿酸异常的直接原因,久则成病。
04
食疗需要解决的问题
食饮无边,元气有限。
如何用最少的元气换最多的能量,
这正是食疗解决的问题。
首先,你得吃到你该吃的东西,
并且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
对一个饱食肥甘厚腻的人,
一盘白萝卜是适合他的,
而非山珍海味,珍馐美馔。
对一个刚刚生完宝宝,
心气心血耗损的准妈妈来说,
补心应放在首位,
比起油腻无盐的猪骨汤,
红高粱米粥更适合她。
再以五谷为例,
小麦入肝,具有升发之性,
水稻入肺,具有敛降之性。
肝气虚的人,应多吃小麦,
比如面食、馒头都能补肝。
而肝火旺,血压高,易怒,
甚至有黄疸的人,
则应忌小麦,水稻更适合他们。
那些习惯忍气吞声,
什么事都藏着掖着的人,
应少吃或不吃大米,多吃小麦。
你会发现,大米饭、馒头这些最平常不过的主食,
讲究起来,竟有这么大的差别。
知道自己的体质,
知道自己该吃什么,是件不容易的事。
多数情况下,需要医生的说明来判断。
其次,食材是得天地之气,浑然天成的。
有了对的食材,
还要用恰当的烹饪方法,
才能最大程度展现出食材本味。
这相当于在食物吃进肚子之前,
就已经完成了君臣佐使的搭配,
酸辣汤已经不是醋,
也不是胡椒,而是一道全新的汤。
通过配伍和烹饪,
替人完成一部分消和化的工作,
吃这样的饭菜,大大节省元气。
《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说“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食者膻。”
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都有腥味,
如鱼虾蟹等,腥味入肺。
食肉动物都有臊味,臊味入心,
食草动物都有膻味,膻味入肝。
这些味道都是食材的正味,
也就是说,有腥味的鱼,
有膻味的羊才是对的。
但过分的腥臊膻味,使人难以下咽,
去除过分的味道,
是烹饪中的一个关键步骤。
专业厨师都知道,
料酒去腥最好,葱姜蒜也可。
去膻要用醋,去臊要用火烤。
厨师这些多年经验和传承积累的方法,
与中医五行生克理论完全吻合。
为什么去膻味要用醋?
为什么不用八角茴香?
食草动物味膻,
是因为它得草木之精,性质发散,
不能再用辛香发散的香料去反佐,如八角茴香。
而应该用酸味的东西去平衡,
故炖牛羊肉要放少许山楂出来的肉易熟更香。
臊味入心,鼓舞人的心气心火,
要去除臊味,要用泻心的苦味,
比如炙烤的方法,将肉烤到焦香。
除此之外还有种办法,
不把食材本身烤焦,
而是把糖炒焦,包裹在食材上,
这样去除臊味,
例如红烧肉炒糖色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用对了烹饪方法,
才能“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溽,肥而不腻。”
量身订制食疗单、用对的食材及对的烹饪方法这三个关键点一脉相承,
三者齐备,才可称为完整的中医食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