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孝刚——当代杰出艺术家新春献礼
魏孝刚,男,汉族,又名墨池竹客。1962年出生于天津静海,自幼习画,苦心孤诣的钻研中国传统笔墨艺术,并努力打造自己的风格。
他的绘画道路为自学成才,曾授教于著名花鸟画家孙其峰。其画风格调高雅,优美舒畅,灵气袭人,雅俗共赏。其作品传播甚广,多为收藏。
现为:
中国书画家协会 理事
中国人民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翰林书画院院士
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会员
中国翰林院书画家协会会员
中国收藏协会会员
中国翰林院艺术家协会会员
香港书画艺术中心特约画家
香港华人书画美术专修学院院士
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上海分会培训中心特约教授
魏孝刚老师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的美展中参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被艺术博物馆收藏;作品展销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2013年魏孝刚老师作品被香港举办‘2013中国百强书画家评选’获《2013中国百强书画家称号》。
2013年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评选获《中国百强书画家》称号。
2014年魏孝刚老师的书画作品在国际华人书画界获最《具收藏书画家称号》。
虚妄与浮躁的喧嚣者和张扬者可能会名噪一时,浪得虚名,但浮华的背后则是底虚和虚无;默默实践者绝对是默默耕耘的辛勤之人,魏孝刚老师在走过漫长而艰辛的播种季节后,迎接他的肯定是欠收大于丰获,从而真正领略春种秋收的蕴含,领略天高云淡的山景以及后天的历练和对艺术的自觉从另一个意义上驱使魏孝刚老师在秉性之外走进一个绘画创作的层面上而走向成熟。
笔墨无形,丹青不语
——著名画家魏孝刚老师作品鉴赏
在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下,守望内心的宁静和淡然成为每个人的精神诉求,寻求精神上的救赎则是每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去除杂念,解放精神,让灵魂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展与张扬,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救赎,更是艺术探索精神的关键所在。
欣赏魏孝刚老师的作品,可让人在笔墨形象中感知情感的共鸣,他会用所创造的画面向我们无声地叙述,或散发的浓郁气氛,或被洋溢的感情,或被高洁的情操所感化,而这种打动人的情感的力量,就是魏孝刚老师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产生这种感染力的原因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诗论上,“少陵笔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可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灵性与人的心性之间的交流与互通。
在魏孝刚老师的作品里,绘画语绘是最为成熟的,其花草作品把自然形态与主观的经营在概括中得到了恰当的平衡,色彩的流动在跳跃中隐显着自然花草的灵性,温婉恬淡,质朴平实,并不雕琢,也无刻意之处,在自然中寻找,捕捉感人的花草图式,干净利落,细腻微妙的色彩变化都是以大气的手笔塑造完成的。
潘天寿说:“格调,说到底就是精神境界,文艺作品,归根到底是在写自己,画自己,它不是江湖骗术,而是人的内心精神的结晶。魏孝刚老师的作品,笔墨熟而生,春雨秋风,任意挥洒,看似寻常内里起肆,实则奇绝而心存平常。
家中有竹,必然是极具风雅之事,自古文人相轻,对于竹林却有几分莫名的推崇,而竹,在魏孝刚老师的艺术视觉下,有一个典型的个性化诉求,那就是以写竹来传神,在"似与不似"间达到了畅神,而这个神正是魏孝刚老师笔下所表达的客观对象的生命力之所在和本质特征,竹,是君子的象征,其"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劲节虚心,一向为文人所喜爱,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和竹画。一阴一阳谓之道,作画也要分阴阳虚实,魏孝刚老师画竹,知白守黑,通过竹竿的粗细,用墨的浓淡干湿来营造虚实关系和空间感,再衬以组叶的相叠相破,除了用笔的精到之外,其精工的施墨风格也是跃然于纸上。以笔墨为支撑,偏组意的强调,重于情的抒发,而本之以法的常规表现,因而,魏孝刚老师笔下的竹,才给人以"笔笔见精神"的独特魅力。
欣赏魏孝刚老师的《红梅喜鹊》,题款书法以及绘画创作,如风似月,情怀致满,果然是书法有道,才致写意无欺。因为书法有盛功,所以魏孝刚老师的作品,皆是文人手笔,诗情画境,雅趣尽得。
此去长江千万里,奔来笔底寄谁听,魏孝刚老师的创作题材广泛,其山水画气格苍古沉静,景象蓬勃,融南,则潇疏清逸,空灵雅秀;入北,则天高地阔,厚重跌宕。魏孝刚老师的山水画,用笔刚中带柔,以层次多变的水墨铺之,干净利落,抒怀畅意,这也是魏孝刚老师涵而不露,高古沉静的气度。
欣赏魏孝刚老师的山水画,冰雪之韵,个性鲜明,画面奇峭简拔,静谧简远,荒寒落寞,不染凡尘,少少许胜多多许,这无疑是魏孝刚老师上乘的线条功夫和高高古的审美情趣的表现。
与古为新,与今人言欢,魏孝刚老师掘以时日,得之朝夕,必将用生命给我们带来一幅幅佳作,他努力之,我们期盼之。
更多欣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