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名人传》的第2篇文章,也是关于贝多芬的第2篇文章。
一、我是个聋子
天妒英才。
1796至1800年期间,贝多芬患上了耳聋症,病魔从此便始终伴随着他。
除了耳鸣越来越严重以外,内脏的顽疾也使他痛苦不堪。
但是骄傲的他选择独自忍受,好几年都没有对外人讲过,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也不例外。
直到1801年,病痛愈演愈烈,在绝望之中,向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袒露了这个秘密。
在信中,
他对韦格勒医生说:“我的生活极为悲惨。两年来,我谢绝了一切社交活动,因为我没有办法和人交谈,我是个聋子!我的敌人并不少,他们会怎样说呢?普鲁塔克教导我要学会听天由命。但可以的话,我更愿意向命运挑战;可是,在我生命中的更多时候,我仅仅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
他对阿曼尔牧师说:“我多希望你能经常守候在我的身边啊!你的贝多芬现在太痛苦了。你知道吗?我身体最高贵的部分,我的听力已经大大下降。而且,情况越来越糟糕。我的病还能治好吗?我当然盼望如此,但是机会似乎很渺茫。我只能悲惨的活着,逃避我热爱的、我珍惜的一切……”
在这段煎熬的日子里,贝多芬并没有忘记创作。
有一些作品体现出了浓浓的悲苦情绪,如《悲怆奏鸣曲》(1799年)。
也有一些风格迥异的作品,如节奏欢快的《七重奏》(1800年)、清澈明净的《C大调第一交响乐》(1800年)等,都反映了年轻人的无忧无虑。
贝多芬开始逐渐让自己的心灵适应痛苦。
没有欢乐,他便制造欢乐;现实太残酷,他便通过音乐回到过去的时光中。
在维也纳的日子里,每当贝多芬孤单和痛苦的时候,他便沉浸在对故乡的思念中,以此慰藉心灵。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二、爱情的刺痛
一生洁身自爱,从未有过任何道德缺失。贝多芬的好友辛德勒这样评价他。
是的,在贝多芬的骨子里,有一种清教徒的气质,对爱情有着坚定的信念,他认为爱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爱憎分明,感情炙热。他的爱总是那么纯洁,不掺杂一点杂质。
然而,似乎正是这样纯净但强烈的爱情观,让他注定成为爱情的牺牲品。
他不断充满激情地去爱,不断追逐梦想中的爱情,可他的爱情总是那么短暂,留下的是无限的痛苦和煎熬。
任何事都具有两面性。
这样坎坷的感情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也让贝多芬迸发出创作灵感。
1801年,贝多芬迷上了一个名为茱丽塔•圭恰迪尔的女子。
1802年,贝多芬为她写下了著名的《月光奏鸣曲》,该部作品也因题名给这位女子而使其名流传于后世。
这两年时间里,贝多芬尝到了爱情的甜蜜。
在给韦格勒的信中写道:“现在,我的生活变得有意思得多了,也开始习惯于别人交往了……我之所以有这种变化,完全得意于一位温柔可爱的姑娘。她爱我,我也十分爱她。两年来,这是我第一次享受幸福时光。”
然而,美好的事情对于贝多芬而言就像是一道流星,稍纵即逝。
一方面,美好的爱情让贝多芬因自身的残疾而感到极度自卑;另一方面,茱丽塔是一个风流、幼稚且非常自私的女子,她给贝多芬带来了很多麻烦。
这让贝多芬意识到自己无法娶这个女子。
1803年11月,茱丽塔嫁给了加伦贝格伯爵。
此后,这名女子还经常利用贝多芬对她的感情帮助自己的丈夫摆脱困境。
美好爱情的破灭,让贝多芬的心灵更加脆弱不堪。他对爱情充满了悲观与绝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三、扼住命运的咽喉
身体的病痛,心灵的创伤,并没有击垮贝多芬。
他又多活了25年。
他那刚强的性格不允许他在磨难与挫折面前低头。
期盼痊愈,期待幸福,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
爱情、痛楚、意志、自卑与自负、深藏在心中的隐忍与坚强,使贝多芬创作出一系列伟大作品。
1802年创作的《丧礼进行曲》、《幻想奏鸣曲》、《第二奏鸣曲D小调》,其中的戏剧化吟诵崇高而凄婉。
1803年创作的《第二交响曲》反映了他年轻时候的爱情,曲风体现出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将他的忧郁一扫而空,掀起了沸腾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大革命的火焰已经烧到了维也纳,贝多芬认同共和原则。
他希望人们能齐心协力建设共和政府,希望法国能实行选举制,期望拿破仑能建立这个制度,从而为人类的幸福奠定基石。
为此,他为拿破仑创作了一系列史诗般的作品,如《英雄交响曲:波拿巴》(1804年)和光荣史诗《C小调交响乐》,也就是《第五交响曲》(1805-1808年)的终曲。
时代的精神在这些乐曲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就如同当时的重大事件在贝多芬那颗伟大而孤独的心中撞击出强烈、纯真的回想一般,其印象即使接触到现实也不会有丝毫污染。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我们下次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