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荐书(62)

作者: 嫣然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7-01 10:34 被阅读0次

    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何很多人愿意吃生活的苦,却不愿意吃学习的苦?

    有个回答挺值得深思的。他说: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

    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简而言之就是:生活的苦,会让人麻木,习以为常;学习的苦,让人保持尖锐的疼痛感。”

    你愿意保持麻木,还是尖锐的痛感?

    很多艺术家都是在外部世界中探索内在精神的人,而艺术欣赏是通过内心的激荡而产生的共鸣。

    隐性结构,遮蔽,截取,通过这些阐释他的抽象艺术主张。

    凡是内在需要的,发源于心灵的,就是美的。他写道。

    康定斯基的艺术论著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本。

    任何的艺术品都是时代的孩子,它还常常是我们感情的母亲。

    每一件艺术品里,整个的生命,整个的生活与许许多多的苦痛,疑惑,欢欣,和光明都被覆盖。

    这两本书在阐释艺术的精神的同时,其实还指出了艺术欣赏之路。

    叶朗先生这本线索清晰明了,内容也充实有序。

    王世襄先生这套画论有两册,全书上起先秦,下至清代,征引众多画论著作,历时五年,著成四十八章,洋洋七十余万言巨作。代表了王世襄先生对中国画理论的认识与研究。

    这本书溯本清源,对中国画色彩的美学和文化学探渊就是对中国画特点的再认识:

    黑白色彩的水墨山水画对东西方的积极意义应为我们所珍视,其负面效应也应为我们所警醒。

    作者认为对青绿山水和民间绘画色彩亦应给予极大关注,更应把经典中国画走向中的色彩缺失问题提到日程,对这个问题的检省不应只视作形式技法的小问题,而是关乎民族心理、生存状态的大问题。

    全面的色彩审美发现是人性健康时代强盛的表征之一。譬如唐代瑰丽灿烂的山水、人物画卷是那个时代入世阳刚、雄强伟岸的民族心理的体现。

    读完这几本,就会对东西方审美,艺术的形式,线条,色彩,以及表达的精神内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和欣赏的途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日荐书(6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kc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