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我,不理解的词汇包括踟躇、彷徨、犹豫。那时,我理解的生命是黑白色的,选择不前即后。这是明晰的,唯一性的,有答案的人生选择。这让我在阅读鲁迅时,理解他很吃力。
鲁迅是黑白两色,有时很混沌。他在思想上常常处于踟躇中,不知向前只有向前又恐惧向前。这种复杂心态让他犹豫,在一个路口不断彷徨。他说及彷徨,他不知道此时我等的心理,我们其实把他作为超然的先达,我们多么希望他是一个引路人。我们在这里聚齐,然后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就在这个当口,他犹豫了,不知向前还是转后。我每每见他犹豫,这一度颠覆我的认识,以为他不是英雄不是勇士不是先驱不是思想启蒙者。
鲁迅是独立于各种思想派别之外的,他找不到归属,于是他在自处的孤独中,所体尝的滋味是苦痛的,是悲悯的,是无奈的,是堕入深渊的决绝。那是一个思想潮水打着漩涡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在旋转,而且他们的思想也不能消停,在不断盘旋。在这个动荡的环境下,鲁迅是无法自持,让自己稳定下来的。他一度是有归属的,因为那时各人都有立场,因为立场进行人群的区分。他的名号也被打上各样的记号。他后来也被各样的群体归入,拉进来,充当思想的先锋。
鲁迅的特殊在于,他发现自己与谁都不同,立场是不定的,唯一可以明确的是,他是站在年轻人一边的,他的读者是青年学生,他的写作是对他们说,他的思想是彻底维护他们的。这也让人看出鲁迅的绝望。他因为找不到同盟,于是他混入孩子们阵营,做一个喋喋不休训导的老师。这是一个师者的形象,也是孔子那般做一个立功不得后争取立言的人。
现实认识让他绝望,年轻与未来则给他唯一的慰藉,残留一点微光。他是因为感知了这一点温度与微光,为了孩子,为了救救孩子,才要放胆说话,要大声疾呼的。不到了一定年纪,没有阅历,不了解社会不知道生活不洞悉人生,那是无法读进鲁迅心里去的。
我在彷徨之中,再去观看鲁迅对月成三人的舞蹈,不绝与之迎合起来。原来彷徨是用彷徨来解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