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不是鲁迅。这不是鲁迅的问题,而是我们解读鲁迅出现了问题。这就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学鉴赏现象,读者附会的主观意义总是大于作品客体本身。
鲁迅说话或许是隐私的,是个体的意义。而读者以鲁迅为镜子,他照镜子看到的是自己。每一个读者都在照镜子。于是这些意义叠加起来变得丰富。
文学家的表达首先是个体化的表达,他是说自己的心里话。而读者所消费的,则是把他作为公共产品,看到的是他的社会意义。而今,我们看鲁迅,也不是把他作为他自己看,而是看他的表达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与表现意义。
鲁迅这个名字,就不是作为一个私人存在的。我们今天去看他,评判他的作品,还是喜欢把他的言辞投放在历史空间或现实空间,审查其意义。
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鲁迅的存在具有特殊性。他有公职,在教育部。他还是学者,在几间大学讲课。另外,他还是作家,写一点文字。比较起来,他不是一个所谓专业以文字吃饭的作家。他不像一般作家那么单纯。他的立场或许是游移不定的,因为不确定,所以他总是陷入思想纠结和彷徨中。他苦痛,质疑,普遍质疑,对于未来看不到希望,他是绝望的,他处于一种思想挣扎状态。他的作品呈现出来的其实就是这么一种人生状态。
读者从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我们看鲁迅存在的社会意义就在这里。话题与关注点,一旦从鲁迅身上偏转到社会,鲁迅就成为大众消费品了,这是他不能左右的命运。
现在的电影明星大致如此。被人关注了,天天有人看着你,他们期待你很完美。在他们眼里你的存在已经不是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