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校长提出的“有所不为,涵养生态”这一观点,令人深省。在他的书中,那些日常讲话稿所蕴含的深刻见解,尽显大家风范,引发了我对于学校管理乃至个人成长的深入思考。
对于学校而言,涵养良好的生态需要管理者适度的“有所不为”。在许多学校中,管理者事无巨细,为下属设计好路径、提供方法,看似周全,实则剥夺了下属的创造力。真正高明的管理境界在于更大程度上的留白,给予下属自主探索和发挥的空间。这样,学校的生态才能充满活力与创新,个体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现。
我想,我们个人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需要明确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找准自己成长的抓手和着力点。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一方面,努力做到极致,展现出独特的光芒时,自身的魅力便会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然而,要实现这样的成长,往往需要我们全面、客观地审视自己,正确地做出抉择,勇敢地舍弃一些东西。
有这样一个故事:猴子想变成人,它知道要变成人必须先砍掉尾巴,于是,它决定砍掉自己的尾巴。但在动手的时候,它却被三件事困住了。第一,砍尾巴时会不会很疼呢(改变,是有一定痛苦的)?第二,砍了以后,身体还能不能保持灵活性(改变,注定会有一定的风险)?第三,活了这么久了,一直都跟它在一起,跟了很多年了,不忍心抛弃它(改变,在情感上会有些许难受)。于是,猴子直到今天也没有变成人。
这只想要变成人的猴子,在面对砍掉尾巴的抉择时,被痛苦、风险和情感所困,最终未能实现转变。试想,你,我在追求成长和改变的道路上,是不是也常常面临类似的困境?学校的改革需要舍弃旧有的模式和习惯,个人的进步需要舍弃安逸和舒适。舍不得所有的拥有,就难以获得更好、更高的发展。
“无为”,并不是消极怠惰,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它能帮助我们消除精神内耗,避免在不必要的事务上浪费精力。通过舍弃一些不重要或不适合的东西,我们才能够集中精力,为“有为”储备充足的能量。例如,摒弃一些无效的社交活动,可以拥有更多时间用于自我提升;放下对过往失败的纠结,能够轻装上阵,勇敢追求新的目标。
我们需要有“无为”的勇气,敢于放下那些束缚前进的包袱;我们也需要具备“有为”的智慧,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无论是学校还是个人,都应当在“有所不为”与“有为”之间找到平衡,以涵养良好的生态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愿大家都能勇敢地舍弃,坚定地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