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平台以“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面向全国征稿。我也蠢蠢欲动,跃跃欲试,想要牛刀小试一次。
投稿的初衷
这个平台发稿虽然没有稿费,但是权威性比较高,上稿难度大,所以在此平台发稿一直是我的梦想。
以前有过上稿经历,再投一次也未免不可,万一上稿了呢。
对于过年,每个人都有一番滋味儿。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处于这之间的我,难得有这么好的一次机会回忆过年的记忆。以此为契机,回顾一下过年的记忆,也挺好。如果没有这次机会,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再专心梳理过年的记忆。
撰稿的经过
本稿件并非一气呵成。如果说起回忆,想必每个人脑海里都会有很多片段。从何说起,怎么说出,应该做一番思考排序。
整理素材: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开始可能不知道如何下笔。苏轼说:只可了于心,不可达于笔。也许无从下笔的感应就是这样吧。感觉有很多话要说,但是不知从何说起,或者想说又说不出口。
能够优先想到的片段,肯定是感触最深的那部分。想到多少写多少,一个片段写完,写下一个片段。有一部分能够想到,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可以先把想到的记录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几个关键词。这是做好下步扩充完善的种子。
修改调整:理顺思路,搭好积木
主要片段都梳理完了,进一步做修改调整。也可以边梳理边修改。写着写着,思路、框架就清晰了。这样就解决了下笔之初“不知从何说起”的困难。也许写到最后,已经忘记了最初的立意,而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修改,主要是修改遣词造句,把话说明白,把文写精彩。啰嗦的话能去掉全部去掉,不凑字数。
调整,主要是调整文章逻辑结构。开始我拟的题目是《年的味道》。我把结构设计成回忆不同的“年的味道”,像搭积木一样,一块块的搭起来。最后,回到现实思考,总结升华。
拔高立意:通篇回顾,敲定中心
初写时,心中没有想到那么多,就是一种强烈的回家过年的渴望做支撑。写到最后,我想到了既然回不了家,“此心安处是吾乡”,落脚到心安即吾乡上。感觉这样写才更有深度和高度。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立意就比仅仅是对过年的回忆高了许多。回顾通篇文章,围绕这一核心进行修改,成型定稿——《年的味道——不管在哪里过年,“此心安处是吾乡”》。
投稿经过
2月2日夜,第一次投稿。至到2月4日,都没有收到平台的电话或者信息。基本上确定没有上稿的可能了。
2月3日,我把稿件发给了同事群,请同事们提提意见。虽然已经投过稿了,但是我还是真心请大家挑挑毛病,以便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我自己也在思考有哪些问题:撞题太多,后半段内容有些消极,没有配插图。
2月4日晚,我根据思考到问题对文章进一步修改。
平台上,关于写年的味道主题的文章太多,有一篇散文的标题直接是《此心安处是吾乡》,与我的副标准直接撞上了。其他正标题用“年味”、“年的味道”等关键词的太多了。我把标题改与了《真正的年味》。
后半段内容能删的全部删掉,不舍得删的部分,用积极向上语言表达出。初稿时自以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立意也不要了,直接转向真正的年味的总结。回忆年的味道是个美好的过程,记忆的片段表面是具体的事情,核心的是一种心情的满足。
找了手机上的三幅图片配上。
完成所有修改内容后,2月4日晚上再次投稿。
2月5日下午,平台编辑老师打电话确认信息,基本上确定可以已经用稿。当天就发稿了。
因为没有收到发稿提醒,我是2月6日下午才看到的。但是显示时间是2月5日,所以2月5日下午确认过信息后就发稿了,只是我没有发现。
总结
这就是此次发稿的经历。虽然中间有些波折,不过也是不错的体验。写下这一经过,是一次很好的复盘的机会。总结经验,梳理成果,巩固提高。
希望看到本文的读者,会有所帮助。也希望对我下步的写作有更深入的启示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