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瑞希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读书人的气质是小学时候。
那会儿我刚转到县城最好的小学,一次语文课,老师朗诵了同年级一位同学入选《作文选》的文章。课后我打听到那位同学的班级,并偷偷拜访了她。
她彬彬有礼,浑身上下散发着书卷味儿。她借给我几本小学生期刊,外面包着漂亮的书皮,精彩的句子用红笔勾画得整整齐齐。
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文字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我。
以至于读书和写作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部分,这样的习惯保持至今,它让我成为一个不断迭代的成长者。
01
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
却是一生的财富
有人说:“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却是一生的财富”,我很认同这个观点。不过我不光想读书,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或许有一天自己也会出书。我一直相信,这样的时刻不会等太久。
关于书籍的选题,我想了很久。
时代的变迁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成长路径和人生可能性,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从谋生转向了发展,转向了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我们如何能够突破视野的局限、认知的局限,从成长的视角解决问题,这些都是我打心底里想要分享的。
在生涯领域打拼的这些年,我无数次感受到成长的力量,它深深滋养了我,我也希望能将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所以,我倾心写了这本书——《刻意成长》。在书里将我做个案咨询总结出来的成长方法论完整地记录下来,让小伙伴们能够透过这本书,为自己的成长赋能!
我的新书《刻意成长》终于在今天和大家正式见面啦
和很多小伙伴一样,我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我职业生涯的起点是做办公室文员,那是一份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
刚参加工作那年,遭遇“非典”,我在彷徨、忧心中痛苦不堪。一边要忍受着低工资,一边要忍受着晋升路径的窄化。
但我也清楚地知道,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迈出第一步,我就算赢了。
2010年末,我辞职准备创业。后来,从做B端市场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到“all in”切入生涯咨询领域,中间经历了诸多波折。
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我曾经写过一句话:在不确定的时代,确定地活。
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都曾陷入过理想与现实的漩涡。在拼尽全力谋生的日子里,人们还要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
我非常希望看到,每位关注“成长”的小伙伴们,都能在复杂的变局中不断复盘、迭代自己,以低成本的方式拥抱风险,对冲重大不确定性,在变局中破局。
02
因为成长,所以改变
熟悉我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成长”二字是我在文章中提及最多的字眼儿。
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准确地预知未来,实现人生逆袭的最好方法就是“刻意成长”,不断提升自己。
这并不是一句空话,我人生中第一次对“成长” 有真真切切地体会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直以来,我父亲都有两份营生。他的主业是一家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负责人,副业是“包工头”。
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在外面垫付的大量工程款收不回来,偏又赶上了下岗,一时间家里没了“进项”。
父亲盘算了一下,手里没钱就不能承包工程,那么今后的出路应该是找份工作继续上班。
那时,父亲已经四十多岁。由于县城工作机会少,工资低,家里三个孩子上学开销太大,父亲就把目光瞄准了省城。
为了弥补技能上的差距,父亲每天都坚持学习,那些厚厚的工具书,一啃起来就到深夜。
因为太辛苦,有一次父亲心脏偷停栽倒在地上,脸都蹭破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父亲终于在省城找到了一份薪水很不错的工作。
父亲很务实,他努力打磨技能,从普通的土建工程师做到项目经理,又做到公司的总工程师,每一次际遇的改善,都是成长带来的。
多年后,我曾戏谑道:“您一个县城失业人员,却逆袭为省城体面中产,有啥感想?”
父亲告诉我:任何时代都不缺少机会,你要一直成长才能接住它。
我刚开始做文员时,每天打字复印、端茶倒水,迷茫是常态。我经常琢磨父亲说过的话,然后明白,我的能力只能匹配到这样的工作。唯有成长,才能改变处境。
幸运的是,我很快找到了成长的突破口,一头扎进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开始自学相关知识,2006年又顺利地通过了中国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认证考试,之后很快获得了升迁。
当我把“成长”这两个字作为书的主题时,我想,没有什么比这更能代表我们强烈且不断增长的“破局”需求。
03
我们不仅要找到热爱的工作
而且要建立热爱的生活
有读者给我留言:“孙老师,为什么我上班没有动力呢?”
我曾经跟一个客户探讨过这个话题。那位客户是个70后,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我们那一代人能吃苦了。我们那个年代,大家高喊着拼搏奋斗的口号,拼了命也要给自己打下一片江山。”
我倒不这么认为。我做了大量的生涯个案咨询发现,一些年轻人之所以上班没动力,是因为他们认为,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工作中都有自己不喜欢的部分。
你也许会说,不喜欢就跳槽换个工作呗!这的确是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受困于现实条件,情况往往是:即便你不喜欢的工作也得硬着头皮做,它意味着你在“讨生活、求生计”,怎么看这都不是一件能让人有动力的事情。
盖洛普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一个人工作的时候是不是觉得过度疲劳,关键不在于总共工作了多长时间,而在于在工作时间中有多大的比例,是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这里的关键点是20%,如果工作中20%的时间是在做你喜欢的事情,你就不会太疲劳。
在不更换工作的情况下,你可以尝试用工作日志记录自己在工作中做的每件事,然后梳理这些事项,将你喜欢的有成就感的事情和不喜欢的有挫败感的事情分别列出来。
再看看,怎样通过调整工作内容,多做喜欢的,少做不喜欢的。
通过这本书,我也想把我对成长的期盼分享给你们:我们不仅要找到热爱的工作,而且要建立热爱的生活。
也许这条路需要你慢慢探索,但你并不是一个人在走,很高兴我们能一起携手前行,也一起进步成长。
04
分层的社会
藏着普通人的逆袭机会
参与社会竞争,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任何社会都是分层的。
我们也必须承认,任何分层的社会都有上下流动的通道。
它既有上流社会的跌落,也有底层民众的逆袭。
如果说分层的社会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逆袭者未必能从金字塔的底层涌动到金字塔尖,但他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往上挤进去一层或几层。
因为各个阶层,都有一辈子处于惰怠、松懈状态的人,他们必然走进下行通道,这也就给了普通人逆袭的机会。认清楚这个现实,你的人生才能有希望。
这本书从时间管理、成长工具、突破困局、优势升级、兴趣变现、明确选择、接受不完美7个方面,用生动的案例,将个人成长中的困惑一一道来,并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
将你的能力投入到你锁定的领域里,然后从现在开始,持续地《刻意成长》。
读书带给一个人的改变,是融入骨血的。孙正义曾经说:“每当感觉自己深陷泥潭的时候,我都会打开书”,“获得了足够我受益一生的知识”。
读书无关性别、年龄,更不分年代、假期。
卡夫卡说:“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冰镐,劈开我们灵魂中冰封的海洋。”
世界读书日就要到了,它提醒你别忘了读书,更提醒你一年365天,别忘了《刻意成长》。
作者简介:孙瑞希,资深生涯规划师,以温和、真诚、接纳的状态为广大来访者解决职业困惑,提升职场适应力,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著有以职业生涯个案剖析为基础的书籍《刻意成长》。公众号 | 瑞希在线(ID:ruixizaixian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