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瑞希
前言:
你是不是总有这样的困惑:
对工作内容没有热情,忙得很空虚,没有成就感;
感觉工作和生活割裂,上班只想着要下班;
总觉得老板刁难、客户难搞、看同事不顺眼;
总在想自己是不是入错行,常常想着递辞呈、换工作……
为什么同样的岗位,有人却能做得相当出彩?而你,却找不到任何工作热情?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我们如何从各方面为工作找到新动力!
01
浑浑噩噩的状态,也许只有辞职才能解脱
来访者刘佳(化名),40岁,刚刚裸辞,离开了她工作8年的一家教育培训公司。
一年前,身为公司合伙人的刘佳发现自己对工作已经没有新鲜感和成就感。面对工作,她感觉越来越倦怠,不愿意主动沟通、不愿意上班、时常迟到。她把这种情况归因于自己“年龄大了,孩子又处于青春期,精力不够用”。
刘佳负责公司培训课程在某一区域的市场拓展工作,公司的产品体系比较完备,课程设置非常丰富。前些年,刘佳带领团队东奔西突打市场,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线教育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对传统教育培训行业产生了一定冲击。这个领域的每家公司都做得很拼命,刘佳感觉,自己每天都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她说,除了工作,她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
她没有时间学习新知识、没有时间陪伴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成长、没有时间照顾爱人的生活。她也曾跟领导沟通过这个问题,领导建议她换个项目或者分管片区,她考虑了一下,觉得换不换没有什么价值,换汤不换药。经过认真考虑,她还是决定裸辞。
刘佳告诉我:“瑞希老师,八年了,我一边学习,一边奔跑,我有成长、有进步,但是近两年主要是以消耗存量为主,我感觉自己都要被掏空了。现在的工作已经不再适合我了,对于工作的厌烦让我没办法更好的开展工作,我觉得还是先给自己点时间,歇一歇,放空一下大脑,然后再考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02
辞职只是解脱并不能阻止职业倦怠
刘佳所表现出的状态是比较典型的职业倦怠症(JOB BURNOUT)。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
职业倦怠跟人的年龄没有太大关系,在职业比较适合个人的前提下,如果一个员工工作三五年了,没有新的挑战,没有升职空间,就很容产生现职业倦怠;而职业认可度低的人,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就可能会产生倦怠。
出现职业倦怠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是自己是否适合这份职业,其次是可以休假调整,另外还可以寻找职业规划师的专业咨询。
辞职只是一种解脱,并不是解决职业倦怠的根本办法。没有找出职业倦怠的症结,即使找到新的工作,仍然会旧病复发。
然而,对很多有职业倦怠的人而言,他们一面因为倦怠而陷入无助,一面却几乎没有寻找专业咨询的意识。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职业倦怠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涉及的人数相当庞大。
03
怎样确定自己有职业倦怠呢?
按照国标公认的定义,衡量职业倦怠的三项指标分别为:
1.情感衰竭
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它被视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并且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去人格化
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忽视的态度;
3.个人成就感低
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且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
当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而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身心陷入疲惫状态,工作绩效明显降低。
职业倦怠一旦出现,就像人生病一样,必须治疗以恢复正常,而不能坐视不管,任其发展,这样对个人和组织都会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据一项对6000多人的网络调查统计显示,有58.6%的受调查者出现了轻微的工作厌倦,对工作失去热情;有26.5%的人出现了中度工作厌倦,需要借助休假或跳槽进行调整;还有9.1%的人表示极度厌倦工作。三者相加,高达90%以上的受调查者厌倦工作。
如果你有上述“症状”,说明你已面临职业倦怠的危机。意识到这些危机并积极进行调节,将有助于你重新找到工作的激情。
人的行为背后,都存在着一种动力,心理学称之为动机。
动机具有激起、调节、维持行为的功能,它的产生和人的需要、兴趣有密切的联系。当动机消失时,被它所推动的行为就会终止。
04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怎样避免职业倦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LEITER于1997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他们认为,个体与工作在以下六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包括:
工作负荷:如工作过量;
控制:控制中的不匹配与职业倦怠中的无力感有关,通常表明个体对工作中所需的资源没有足够的控制,或者指个体对使用他们认为最有效工作方式上没有足够的权威;
报酬:可以指经济报酬,更多的指生活报酬;
社交:比如员工和周围的同事没有积极的联系(有可能由于工作把个体隔离或者缺乏社会联系,但同时工作中与他人的冲突影响严重);
公平:由工作量或报酬的不公平所引起,评价和升迁的不公平则容易带来情感衰竭;
价值观冲突:员工和周围的同事或上司价值观不一致。
一直以来,关于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都在反复强调个体的心态建设。比如:心态决定工作状态,激发激情、适应工作。
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对于职业倦怠的干预,应该放在对工作不匹配的转变上,而不仅仅是心态上。
在刘佳的个案中,通过职业测评和访谈,我们发现,导致她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是岗位与个人的适配度出了问题,而不是心态的问题。她的兴趣、性格、价值观与当前岗位的适配度较低。
早年,刘佳受限于经济因素选择了销售岗,并从普通的项目顾问做到了合伙人,多年的职场历练,让她拥有了较强的工作能力,但工作能力不代表工作意愿。高能力低意愿的工作,只能是生存力的体现。
如果你的工作处于生存力这个区域,那么你会感觉,工作带给你的仅仅是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工作乐趣较少,久而久之,难免倦怠。
理想的工作状态应该是:高意愿高能力。
因此,当你发现自己处于职业倦怠的状态中时,首先要做的是:对照上面的六个工作不匹配中的一个或多个,看看自己中了哪条。你要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不会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产生职业倦怠。
在应对职业倦怠时,想想以上那6条,哪些为你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等,哪些因素是你个人控制力较小或无法控制的。
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有职业倦怠。 很多人认为它只是生活的另一部分。但你要明白的是你不需要这样生活。如果你达到了某个临界点,你再也无法忍受了,那么,切换职业生涯轨道或者退出现在的公司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改变能改变的, 接受不能改变,不想接受的就换个修行的道场。
但请记住:因为害怕而拒绝变化,往往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应激研究泰斗塞里曾说:“很多人停滞在一个阶段感到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改变现状”。
随着应激而改变,这是适应工作的最关键的问题,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
要改变,那就行动吧!
作者简介:
作者孙瑞希,14年人力资源管理实战经验,中科院心理所在职研究生,NBCC美国咨询师认证管理委员会认证全球职业规划师/全球生涯教练,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国际职业培训师,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大学助成项目导师/教练,瑞希企业管理(长春)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关注领域:生涯咨询、心理咨询、员工心理援助。
附福利——【职业倦怠测试量表】
1.对工作感觉到有挫折感( )
2.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
3.我的工作让我身心疲惫( )
4.我觉得我过度努力工作( )
5.面对工作时,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
6.工作时感到心灰意冷( )
7.觉得自己推行工作的方式不恰当( )
8.想暂时休息一阵子或另调其他职务( )
9.认为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好的结果( )
10.我能肯定这份工作的价值( )
11.认为这是一份相当有意义的工作( )
12.我可以从工作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
13.我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和理想( )
14.我在工作时精力充沛( )
15.我乐于学习工作上的新知( )
16.我能冷静地处理情绪上的问题( )
17.从事这份工作后,我觉得对人变得更冷淡了( )
18.对某些同事发生的事情我并不关心( )
19.同事将他们的遭遇的问题归咎于我( )
20.我担心这份工作会使我逐渐失去耐性( )
21.面对众人时,我压力很大( )
22.常盼望有假期,可以不上班( )
计分方法:
这个测试包括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方面:情绪衰竭(1-8)、低个人成就(9-16)、去人格化(17-22)。其中,9-16题为反向题,需要反向计分,即选5时计1分,选4时计2分,选3时计3分,选2时计4分,选1时计5分。其余题目正常计分。
将所有题目得分相加除以22得到平均分,即代表自己职业倦怠问题的严重程度。1分代表没有职业倦怠,5分代表职业倦怠问题很严重。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的程度越重。
说明:
前八题,按A、B、C、D、E五档分值依次为1、2、3、4、5,分数总和除以8是最后得分。
中间八题,按A、B、C、D、E五档分值依次为5、4、3、2、1,分数总和除以8是最后得分。
后六题,按A、B、C、D、E五档分值依次为1、2、3、4、5,分数总和除以6是最后得分。
按照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去人格化三项得分,其中一项得分2.5即视为中度职业倦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