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帝国之弧》解析2——帝国前史

《帝国之弧》解析2——帝国前史

作者: 兵鉴 | 来源:发表于2017-03-01 20:51 被阅读83次
    《帝国之弧》

    今天继续为朋友们拆书:乔良教授的《帝国之弧》之“帝国前史老欧洲没落与美国崛起”。

    《帝国之弧》导图

    庚款的支付方式变革彰显了美国最高决策层的远见卓识

    1900年(庚子年),大清帝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西方人称为“拳乱赔款”。

    1908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

    当时为什么美国人想用退赔的庚款办学呢?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

    美国用心良苦的教育计划,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赔款而留美的中国学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而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

    20世纪初叶,仅此一件事的思考方式,美国就与各个老牌帝国们划清了界限。他想的更深远、更易于让人接受、更重要的是收益最大。

    之所以把这件事写出来就是说明,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决策层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然与当时的老牌帝国拉开了距离。

    用战争的方式交接帝国的权力是那个时代的不二选择

    帝国权力的交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英国已是当时的日不落帝国,控制大约3300万平方公里土地,手握帝国权杖已过百年,哪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帝国之弧》帝国前史导图

    而崛起中的德国跃跃欲试。19世纪末叶,俾斯麦所缔造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改变了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老牌欧洲强国无不对之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同时,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列强环绕,战略上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德意志统一不久,德国参谋本部便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应对未来全面的欧洲大战。

    对德国威胁最大的莫过于东面的俄罗斯、西面的法国与海上的老牌强国英国。对于陆军而言,欧洲战争意味着同时与法国和俄国作战。因此,德参谋本部研究的课题便是如何同时打赢两场战争,这就是德国著名的“施里芬计划”诞生的动因。所谓的“施里芬计划”就是一俟开战,德军“袖拂英吉利海峡”,以6个星期击败法国。然后,挥师东向,攻打俄国。(以我自己在军队服役不算长的经历来看,真难以想象这样极短时间内两面作战的打法出自军事上号称世界上最优秀的德国总参谋部。)

    其深层的经济动因是,欧洲君主们不肯正视帝国“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早已不相适应的现实,却又对自由资本主义升级为垄断资本主义后的大工业生产对资源欲壑难填的胃口和日益尖锐的劳资冲突导致的社会阶级矛盾,充满担心和恐惧。

    以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为契机,德皇威廉二世、奥匈帝国老皇帝约瑟夫、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奥斯曼帝国哈里发,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共和国的决策者们共同选择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

    战争从来就不是军事力量间的单纯博弈

    在这场绞肉机似的战争中,把博弈的双方力量对比拿出来,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总人口:同盟国约1.44亿,协约国约6.65亿。

    可投入战争人数:同盟国约2500万,协约国3000万至4000万。

    全球制造业产量占比:同盟国19%,协约国28%。

    工业潜力:同盟国与协约国相比为1:1.5。

    上述这些内容还没有包括更重要的一项,那就是金融力。金融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早些打响,1914年7月,在战争暴发的前夜,英格兰银行先下手为强,将贴现率从3%提高到10%,吸引欧洲资金回流英伦诸岛。

    柏林当时连统一的贴现中心也没有,资金立刻出现恐慌。仅此一举,经验老到的英国人就让德意志银行出现挤兑风潮,一个月减少存款20%。接着,实力和经验都差的德国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应对,先是将马克与黄金脱钩,停止兑付黄金,然后将3个月国债纳入货币体系,等于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量,主动迅速的先断送了自己的货款途径。

    直到战争结束,德皇威廉二世也没弄明白,不是你的工业化程度,也不是你的生产能力,而是你的战争融资能力决定你的战争胜败。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战争融资能力,就是你的战争能力,你手中能弄到多少钱,将决定你能打多大规模、多长时间、多强列度的战争。这几乎就是现代战争的铁律。

    还用再比较吗?仗还未打胜负是不是就定了?到此还没有完,上述这些内容最大的变量尚未加进来,那就是还没有加上已经是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

    战争中的所谓胜负就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第一次世界大战耗时4年多,大约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阵亡,2000多万人受伤,耗资2700亿美元,受战祸波及人口15亿,受损失的不是仅仅同盟国,英法俄等协约国也打光打净了自己的积蓄,甚至包括商业信用,债台高筑。双方都站在了战争的废墟上,几乎所有参战国的君主都因这场战争千金散尽、王冠落地。

    悲催的是,其厄运并没有到此画上句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用法国福煦元帅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来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福煦一语成谶,20年后,战争再起。这一回打的更彻底,把新老帝国的所有积怨,也把他们所有的财富,连同欧洲人引以为傲的古典文明,一齐打光打尽。各老牌帝国虽心有不甘,但无奈地拱手向美国人交出世界霸主的权杖。

    当整个欧洲大陆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生命绞肉机和资本吞噬机时,美国人一直隔着大西洋冷眼旁观,并不急于下注。它只是把自己手中的钱——战争资源和资本——源源不断地供给那些输红了眼的赌徒,就像不时把干柴投进灶膛一样,以便使炉火烧得更旺。

    美国人一开始就知道,加入到这场战争中去中迟早的事,它要做的,只是取决于一个条件——那就是什么时候,整个欧洲燃烧到油尽灯枯。只有这时,美国人想要的时机才会成熟。他决不会仅仅通过发战争财,获得目光短浅的商业利益。正如当时美国驻英大使佩奇给总统顾问爱德华·豪斯的信中说:“差不多全体欧洲国家都要破产……整个世界的前途会落在我们手中”。

    除了地缘因素之外,美国对战争的考量更多的是战争之外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生产能力、税收财政、贸易水平、信用创造以及盟友状况等诸多要素入手。在对待战争的起点上就与各个新老帝国迥然不同。

    那么,赢得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赢利模式是什么呢?请继续跟着我看乔良教授的新书《帝国之弧》之“金融殖民,纸币的历史逻辑和轨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帝国之弧》解析2——帝国前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uc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