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此章是孔子评论《韶》和《武》这两篇乐章之语。《韶》是舜时代传下来的音乐,《武》是周武王时候流传下来的音乐。古时候,在天下大治、国泰民安的时候,会制作乐章,来歌颂太平盛世以及文治武功的天子,“尽美矣”是说这两个乐章的曲调、旋律、节奏整体都达到了完美,“尽善矣”是说,音乐里蕴含的道德意义也是完美无缺,“尽善尽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章。 舜原来就是个普通百姓,家庭非常不好,父亲有眼无珠,本身就是瞎子,还非常糊涂,继母也非常刻薄,经常想害死他,但是舜以孝名闻天下,家庭关系在那么乱的情况下,处理的非常好。尧长期考察他,后来把天下禅让给舜,所以舜是靠自己的德行、修养、人品得到天下的,也就是说,他是充分发挥人本性的光辉,所以关于舜的宫廷音乐《韶》,听起来尽美又尽善。 而歌颂周武王的音乐,因为武王是起兵伐纣得到天下的,所以关于歌颂他的音乐,曲调也很完美,但内涵的仁德意义,从人性光辉上,还有些刻意,所以不如《韶》乐那样的尽善。所以从此章看出,孔子主要是提倡仁政德治,施政者以光明本性感化人,以德服人,尽量不用战争杀伐,轻易不主张用兵的,对于用武力征伐而驱逐无道昏君,那也是时运所致,不得已而为之。
另外朱子解释这章的用词,非常精道,他说“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舜的德行浑然天成,是自然的本性显现,内外一致,而他取得天下的方式也是被禅让,是揖逊而得,个人和事件都是尽善尽美。“武王之德反之也” ,这个“反”也通返回的“返”,因为武王是由外而内,他看到天下无道,昏君残暴,激发起来的仁义之心,兴义师,吊民伐罪,解民于倒悬。 朱子是理学家,也就是道学家,他观察的是舜和武王在德行上谁更合乎天理,接近天理本性。当然,舜更本然自然,武王是由外而内达到的。“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这是孟子的话。时代不同,人的秉气虽然不同,但是人本质、本性,道是相通的。朱子看来,舜的德行和武王的德行还是有些差别的,虽然受到时域的限定,但是不同德行的人施政会有不同效果,舜的德行高于武王,朱子认为舜如果生于武王之世,功业德行会比武王做的更好一些,因为舜是内外一致,本乎天性自然,就是本性使然。 再者,我们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和人的心灵精神、道德气象、社会风气都紧密相连,《乐记·乐象篇》里讲:“乐者,德之华也”,普通歌曲只能称之为“音”,“乐”是道德精神的升华绽放,让人的心灵境界和音乐艺术完美合一。《乐记》里还说,“乐者,像成者也”,制作音乐,是根据个人和社会的事业、功业制作的。 “武乐之始,舞人总持干盾,如山之立,嶷然不动”
,武王伐纣,这时候要表现刚毅坚定的军人气质,气势磅礴,跟上音乐舞蹈的演员,拿的器具也是戈、斧、盾牌,动作是英武有力的,而《乐记》也强调,“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展示战争刚正的乐舞,不是最完备、最完善的乐,那什么是最完善完备的呢?“乐以文德为备”,表现文德的,旋律曲调和谐中正的,舞蹈者的服装是华美的,拿的器具不是干戚、斧子、盾牌这些,而是羽毛之类,雉鸡尾,耗牛尾,这是从艺术形式表现上,和对人物、时代的道德评价相统一,从这方面说,《武》乐尽美,没有尽善,《韶》乐是尽善尽美了。 古礼中,有对天子或者时代制作乐章,来歌颂德行、功业,其实这也是自然而然的,因为音乐是艺术,肯定会和时代紧紧相连,从音乐的特点可以了解当时社会风气,人的精神气象,比如民国上海滩流行的,大家也能听到,“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一听这样的词就是亡国靡靡之音。抗战时期,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慷慨激昂,表现出中流砥柱的民族团结气象,建国以后,有大型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也是非常非常恢宏壮美。到了文革时代《东方红》只剩下一首,陕北民歌的调子,“大海航行靠舵手,无产阶级就是好”,样板戏这一类,听了就让人群情激奋,斗志昂扬,要造反。后来改革开放我们听的歌《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都和时代紧紧相连,通过时代音乐可以了解世道人心,政风民情。 现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不论民间、学者、政府都有了共识,有了文化复兴的希望,作为我们个人,无论看到制度如何更改,每个人还是要修身为本,尽己之力,因为再伟大的乐章也是一个个音符组成,每个人都得合于节拍,说通俗点就是靠谱,合于道,这样,每个人都增添一点动听的音符,盼望我们能把这个时代谱写成壮丽辉煌的盛世华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