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啸谷
小花是我的大学同学。
在校期间我们关系不错,毕业后各奔东西。
最近几年,除了过年过节的例行性问候和朋友圈的相互点赞外,我们很少有其他交集。
有一天,小花给我发了条信息:“拜托帮我砍一刀”。
平时微信群里也常有这样的信息,但我基本没点开过。
这次点开一看,原来她想要件日用品,我这一“刀”可以帮她省十几块钱。
前提条件是我要下载APP,并且还要注册。
看样子她像是群发的信息。
出于礼貌,我还是回复了一句“我没用过某多多”。
结果小花来一句:“需要的就是你这种没注册过的,砍的多”。
顿时一阵无语。
在这件事上,小花所付出的只是转发下链接,催办一句。
但对我来说,我要下载APP,要注册,然后帮她“砍一刀”,接着因为没有使用这个APP的习惯,还要卸载掉。
一连串的动作不仅需要耗费时间,而成果呢,仅仅是帮小花省十几块钱。
即使这省下的十几块钱,其真正价值也有待验证。
小花眼中的理所当然到我这里就变成了麻烦。
经常性的不联系还保留着彼此间的美好记忆和感情,偶尔的一次请求竟是这般“廉价”。
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朋友,有的朋友能经常见面,但也有很多因为地域等原因,多年也难见一面。
即使见面少,彼此间还是保留有一些难以割舍的情感。
这种情感介于亲密好友和一般朋友之间,毕竟曾经的关系也很亲密。
这种亲密却又像被储存了一样,缺少了持续的充盈,毕竟环境在变,人也在变,联系却少了很多。
所以,这类感情是用一分便少一分的。
当朋友遇到难处时,例如所谓的人生三大苦:
买房、结婚、生大病。
需要帮助了,一定会给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援,这便是“两肋插刀”的交情。
但如果仅仅为了省几十块钱就去提要求,就纯粹是消耗了。
至交好友包括亲戚、同事当然可以随便提需求,不经常联系的老朋友一定要慎重。
那为什么有些人会为了十几块钱不惜去动用储蓄的感情呢?
这绝不是爱贪小便宜,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学生时代的一些思维习惯。
大学这个阶段,很多人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包括可以自己支配的钱。
但多数学生都不富裕,而刚一独立又刺激了自己的物质欲望,所以很多人都比较节俭。
在购物时奉行货比三家,不惜花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挑选自认为性价比最高的商品。
某多多的模式推出后,既然别人可以帮忙砍价,自然也会央求同学朋友帮忙“砍一刀”。
学生时代,大家相互帮忙,各取所需,这无可厚非。
但毕业进入职场后,这一切完全变了,时间和社交将会成为最大的资本,同时也是最大的成本。
精力的分配将决定我们的工作成果和成长速度;
社交的成效将影响我们的资源获取与晋升机遇。
任何一项都经不起“廉价”的消耗。
很多人从学校走向社会后,身份变了,思维转变却没跟上。
依然为了省一些“小钱”去付出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社交资源。
花时间去群发信息,去请别人帮忙砍价。
殊不知这些时间和社交资源很多时候给你带来的远比“小钱”有价值的多。
这里用到的还是经济学“机会成本”的概念。
我们这一生会换很多份工作,去很多地方,结识很多人,这些人中又有很多是自己欣赏的、志趣相投的,于是成为了朋友,也成了自己的社交资源。
但地域一变、环境一变,我们又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去全部维系这些关系。
所以更应该珍惜其储蓄价值。
这些储蓄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弥足珍贵。
有人说关系是“麻烦”出来的,但这种“麻烦”一定要作以区分。
对待见面少的老朋友,平时尽量多的给一些问候,真正遇到困难了,尽己所能地给予帮助。自己有困难了,也可以寻求帮助,但这种帮助绝对不是“砍一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