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这是部在豆瓣评分很高的作品,但我却一直没读。直到某网购网站图书大折扣,方才从众多俗品中选出这部作品来读。
此前在读中国近代小说时,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对于近代中国农村现状的描写深入骨髓,让人不忍掩卷。
出乎意料的是,余华的这部《活着》,竟把我惊艳到了。这部作品里涉及人物的时间跨度不长,可所经历的时期却很多。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文革前后的中国现状,那《活着》则是解放前到解放后,从文革到文革结束后的中国现状。
下面便是我读这部作品后的感受。
01 为了什么而写作?
这应该是每个写作人都会问的问题。余华在自序里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写道:“一个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看到余华写的这句话,我感到深深的震颤。
就像现在简书里的作品一样,有多少作家是在为自己的内心写作?又有多少作家在突出地体现着他的自私、他的高尚还有他的欲望?
我一直很佩服近代的中国作家,如余华、路遥、王小波等等,这些大家的作品里,我们能嗅出多少的铜臭味道,又能体会到他们的高尚情怀。就像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时,你会被他的嬉笑怒骂和那种痞子文风逗乐,又能体会到他心中深深的无奈。
我们写作的动力又是什么?究竟驱使我们的是欲望,还是自己的内心?
余华在自序快结束时总结道:“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余华用简单的一段话,回答了我上面提到的所有问题。作家的使命是展示高尚,其内在是理解后的超然,是温柔的看待世界。
何必在意他人写作为了什么,名也好、利也罢,都敌不过你内心的高尚,也不能触动你而使你动摇。能在写作中找到自己,看清自己,岂不也是一桩美事。
02 活着不过一念之间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可以算是虐心小说,更是目前流行的虐心电视剧剧本的鼻祖。在男主福贵的经历中,除了他自己外,他身边的人都死光了。
文中福贵所述说的故事很像小时候我奶奶给我讲过的她的故事。解放前的民国时期,中国还是存在地主的。地主的生活很优渥,吃饭有人喂,走路有人抬,就连穿衣都有人穿。地主的这段生活似乎都差不多,我奶奶所说的和文中福贵所描述的也都很相似。
可“富不过三代”。到了主角这代,总是会衰败的,这是故事的节奏,当然也是顺理成章。福贵理所当然的被别人下了套,骗光了所有财产。从一个“富二代”变成个穷光蛋。
刚变成穷光蛋的福贵不仅气死了老爸,还在给媳妇买药的过程中被抓了壮丁,回来了连老妈也死了!
可正因为这样,福贵结识了春生,也为自己躲过后面好几劫埋下了伏笔。
福贵输掉了家产,却在打地主的时候逃过了第一劫。接了福贵家所有财产的龙二被打地主打死了。十年后,福贵的儿子有庆也因为救县长的夫人而丢了性命,福贵差点气得杀了县长,却发觉县长竟然是春生!这又让福贵捡了一条命。
再后来,自己的女儿凤霞,自己的妻子家珍,就连自己的女婿二喜和自己的孙子根生都相继去世。简直是虐得不能再虐!
最终活着的只有福贵,而福贵之所以留下了自己的命也是源于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不能说他的选择是否正确,但他的选择却终于是让他活了下来。活得虽然凄苦,却还是活着了。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也许我们都不太清楚,可至少活着的权利是那些死去的人所没有的。
活着,就是人生最好的机会!比中五百万的机会还要好!
03 淡淡的潇洒
余华在《活着》这部小说中没有描述过太多福贵的痛苦,即使要体现人物的情感,余华都只是通过几个动作和表情或是几句话来描述。
在读者看来,主角福贵都已经过得这么凄苦了,可他却从没在文中说过一句“苦”字,反而在文中有种淡淡的潇洒。那潇洒像是来自于对透彻地理解了生命,又像是来自于已经接受了上天的安排。
主角的愤怒已经深入到骨子里,已经浇灌在读者的心上,小说里形形色色的人,冷冷暖暖的情,都通过余华淡淡的笔触传达到我们的心中。
那些可恶的人,那些可恨的事,最终在形成对主角的同情时,也形成了对那些可恨可恶之人的可悲感。“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不仅是主角,就连里面许多的配角,如龙二、连长、春生之流,都是因为未种善因,所以未收到善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若是种下恶来,收获的也只能是恶。种善因,得善果,古之使然。
你也许能在这部作品中找到其他的东西,但我真的要强烈推荐这部作品。
综合指数:5星。
其中:情节:5星。 文笔:4星半(余华的文笔的确不如王小波)。 思想性:5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