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曾国藩在同时代豪杰中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天赋的人,考了九年23岁的时候才中了秀才,同时代的左宗棠14岁就中了秀才、李鸿章也17中了秀才。当时考到秀才时也是倒数第二名,当时还被点名了,当时被曾国藩认为是一大耻辱。知耻而后勇,后面曾国藩似乎脑袋似乎变得通透了,过了一年中了举人,后面又过了三年高中进士。
曾国藩的“笨拙”和他的家族基因很有关系,家族几代人连个小秀才都没出过,父亲的教育方式也非常笨拙。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绝经,只知道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的精神。
但是笨也有笨的好处,他发现笨拙的人没有什么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因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专研过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只功”,遇到什么困难绕着走,基础也打的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来是慢,但其实却是最快的。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
看了曾国藩的学习方法,让我感觉和李笑来老师经常提到的“只字不差地阅读”理念不谋而和,慢下来其实就是最快的,读书的时候慢的话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理解作者的思想。看看现在很多人看新闻的方式,几百字的文章眨眼的时间就看完了,看完之后并没有自己的思考,你以为自己获得了很多知识,但其实什么也没有得到,而且在自媒体泛滥的时代,很多文章不仅错别字连篇,而且所报道的东西很多都是虚假的。
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1、减少不必要的社交
他发现一开始自己始终不能把这些坏习惯戒掉,几天还能做到,但时间长了又大会原型。例如有朋友来喊他参加活动,由于他天性是一个喜欢交际的人,经不住诱惑便应邀应酬去了。参加完互动之后,曾国藩又感觉到很惭愧,有些应酬本该可以不用去的,白白浪费了本该去学习的时间。曾国藩意识到如果自己的时间都花在这些事情上面了,学习上花的时间势必会有所压缩。后面他便放弃了很多的应酬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精进自己身上。
2、通过写日记自省
曾国藩有写日记的习惯,记录每天都时间都花在什么上面,然后每天他都会反思自己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圣人的标准,如果发现自己哪里要是做的不对,他便会深刻地反省自己。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提升了自己的修为。年轻人多少都有点浮躁,能静下心来学习了。年轻时候的曾国藩是那种一言不合就和你干起来的牛脾气,也收敛了许多。通过反省,老烟枪曾国藩戒烟成功。不可思议的是,曾国藩认为自己有好色的毛病,见到了美女,多瞄了几眼,他认为这是不符合圣人标准的行为。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多看几眼美女也算正常,现在看来实在难于理解。这种苦行僧般的自律,对自己未免有点太苛刻了?但我们看到通过写日记,并反省自己,让曾国藩脱胎换骨,更得更自律,更专注。
3、师友夹持
一个人自制力太强,也肯定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但是如果有人监督自己,战斗力可能就不相同。曾国藩后面搬进城里住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城里有很多良师益友,为了得到夹持,曾国藩还将自己的日记送给朋友们阅读点评,以此来交流心得体会。为此曾国藩经常会得到朋友们的点评,或是建议,或是鼓励,不仅学业得到精进,还收获了朋友的鼓励,也更能坚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