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物传||播种希望——陈伟和他的办学人生(57)

人物传||播种希望——陈伟和他的办学人生(57)

作者: 紫兰小筑 | 来源:发表于2022-04-30 23:38 被阅读0次

第五章 家国天下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第三节 心系桑梓(中)

改革开放后,陈凤信村的青年人陆续走出了家乡,有从校门走出去的莘莘学子,也有背起行囊远赴他乡打拼的农民工,还有跨出国门的海外游子。随着外出队伍的不断壮大,村子里剩下的大多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和儿童,只有他们依然在固守家园,原本就寂静的村庄变得更寂寥了。

家乡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无可厚非,终生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城里生活的便捷和繁华吸引了青年人的目光,激发了他们追求美好新生活的欲望,努力创造未来的人生精彩。但是每次看到日益落寞的老家,陈伟内心不免有一丝忧虑,他不希望家乡就这么衰落下去,毕竟在中国的大地上不可能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乡村田园上的旖旎风光应该永远是一道亮丽风景。

就在祭祖返回的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被雨水冲刷后的路上满是泥泞,穿着皮鞋的陈伟艰难地走在这条曾经无数次赤足走过的乡村小路上,当时他就想要为家乡做点实事,决定把这条路修好。想到就做,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陈伟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何况修这样一条路,现在对他来说不管从经济上还是经验上都不算难事。毕竟当年石钟山的那条路就是他一手修建的,几十年过去了质量都没有出现一点问题。

陈伟不只是想把泥土路改建成水泥路,他想把路面拓宽,修一条能够通车的道路,这就要涉及到土地征收问题。他找到当地乡政府,将自己的想法和乡党委书记作了交流,希望得到乡里的支持。乡里的书记当场表态,如果只是征地修路没有任何问题,但乡里没有资金支持。陈伟见乡里的书记能帮忙解决土地,便高兴地说:“钱不是问题,所有的资金由我个人负担,乡里只要把土地批好与做好工程验收就行,其他的事情就不要你们操心了。”陈伟的话,无疑给乡里的书记吃了颗定心丸,他亲自给陈伟上火点烟:“陈总,真的太谢谢你了,我代表陈凤信村的全体村民感谢你!”土地的事情解决了,陈伟就购买钢筋水泥和砂石等材料,并找来施工人员。在施工之前,陈伟首先给施工人员上了一堂政治课:“修路是关乎民生的一件大事,你们施工时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决不允许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到时出了问题就找你们负责,我可不想因为质量问题落了个骂名。”在道路施工期间,陈伟还抽出时间来到施工现场督导,生怕会出现偷工减料等情况,还隔三差五地给施工人员送来饮料、香烟等物品。

陈伟给村里修路,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感动了很多村民,修路无非是个体力活,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只要身体好,有力气就能干,村民们干得很卖力,因为道路建成后,进出村子的道路就不会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湿滑,他们不再为阴雨天出行难而犯愁了。一条连接村口和村庄的水泥路很快就修好了,乡里的领导和村里的乡亲对陈伟非常感激,陈伟却说:“我本来就是陈凤信村的人,这条路也就是帮自己家里人修的,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陈伟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善举,都没想过要刻意标榜自己,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到一些人,发挥自己的一份光和热。有了这条水泥路,陈伟回老家就不用像上次回乡做清明那样要从村口走到村庄了。他这次回来过中秋,把车子直接开到了上湾。陈伟先是来到下湾陈家的老村长家里,老村长见陈伟提着月饼来看望他,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说:“受当不起,受之有愧。”

老村长和陈伟的父亲一样大,已经年过80了,但身子还很硬朗,记忆力也很好。陈伟说自己8岁那年还在下湾读过一年私塾,老村长立马想起了那是1944年的事,那个私塾还是他一个堂弟办的,那年他堂弟去当兵了,后来就去了台湾。两人聊了很多陈年往事,也聊起了当年上湾和下湾两家中秋祭月打架的事情,接着又谈了一些新时代乡村的变化,最后,陈伟便说了自己的来意。老村长一听要上湾和下湾一起建祠堂,并没有接受陈伟的建议,一是他觉得不能违背祖上的意愿,既然一百多年前两家就分别建了祠堂,肯定有分开建的原因,他作为后辈不好做主把下湾的老祠堂拆了而与上湾一起去建一个新祠堂。二是他觉得如果下湾陈家的人不同意共一个祠堂,他一个人说了也不算数。不过老村长答应去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至于他自己的态度,还是觉得没有建的必要。陈伟见老村长这么个态度,知道一时很难说服他,便没有再说什么,离开时,他诚心地邀请老村长方便的时候到九江走走看看。

回到上湾,陈伟便到家族主事的一位堂叔家里做工作,没想到上湾的堂叔比下湾的老村长还要固执,先是说了一大堆下湾陈家的不是,然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就是下湾陈家求上门来要一起建祠堂,他也不会同意,最后还对陈伟说了一句重话:“如果你还把自己当成上湾陈家的人,就把上湾的陈家祠堂建好,不要去扯下湾陈家的事。”初战告负。出师不利的陈伟回到家里,把老家两边主事人的意见告诉了父亲,80多岁的老父亲沉默了一会儿,情绪有点低落地说:“我就说这事不好办!”但陈伟并没有气馁,再难的事他都碰到过,他都解决过,他有信心把这件事办好做成。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上湾和下湾陈家的人之间并不存在什么不可调解的矛盾,只是两边的人缺少沟通,思想上一时还转不过弯来。两位陈家的主事人在早年中秋祭月时,曾当面交过手打过架,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两人也无法释怀,关系一直比较僵。陈伟心里明白只有把他们两人说服了,上湾和下湾两家一起修祠堂的事才有希望。

在一个周末,陈伟早早回到老家,他要与双方的主事人开诚布公地谈一次。在老村长的家里,陈伟直言不讳:“不管是上湾陈家,还是下湾陈家,都是义门陈的后代,义门陈之所以被天下人推崇,就是因为这个家族的团结,作为义门陈的后辈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上湾陈家与下湾陈家融为一体,成为一家。”老村长也是读过书的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有点为难地告诉陈伟:“你提的一起修祠堂的事,我已经和下湾的人说了,大家都不太愿意,我也只能听大家的,这事还是以后再说吧。”“我们年纪都不小了,这事不能再拖下去了,以现在年轻人的观念来看,以后是个什么结果谁也不知道。”陈伟继续做老村长的思想工作:“你看现在社会讲和谐,邻里讲和睦,我们上湾和下湾既是邻里关系,更是宗亲关系,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上湾和下湾不能再搞两个祠堂了。”老村长最后还是被陈伟说动了,他表示自己会尽力去做大家的工作。

陈伟找到堂叔后,同样是磨破嘴皮讲了一遍遍的大道理,最终说得堂叔没有了脾气,只好接受了两家一起建祠堂的提议。两边的主事人搞定了,这事就成功了一大半,虽然到后面两边人提了不少意见,但都不是原则问题,被陈伟三言两语就说服了,只是双方都坚持新祠堂要建在自己的老祠堂那个地方,一时谁也不肯让步,否则就不建了。最后,还是陈伟找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新祠堂就建在上塘和下塘的旁边。在两边争持不下的情形下,只好同意了这个方案。从第一次找人商量,到双方意见一致,陈伟花了1年多的时间,前前后后回了老家10多趟,看到曾经水火不容的上湾和下湾陈家终于像一家人坐在了一起,他心里非常激动对两边主事人说:“如果不是你们俩放下成见,我们两家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合在一起,现在人心齐了,地方也定了,下面就可以启动了。”

要修建一座新祠堂,首先就要解决资金的问题,老村长提出按每户男丁收钱,根据预算总金额平均分摊到每个男丁头上,这也是修祠堂的通用做法。但陈伟觉得这样分摊下去,有些困难家庭可能承受不起,他建议不规定交钱数额,可以根据各人自愿的方式来集资,想出多少都行,不够的钱由他来想办法解决。

在陈伟出钱出物又出力的运作模式下,2008年的初春,在万物复苏的陈凤信村,一座庄严肃穆的陈氏宗祠全面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仪式。来自上下湾陈家的族人和周边的陈氏宗亲齐聚陈氏宗祠,恭迎祖先牌位升座,共同见证这一铭刻族史的盛大喜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物传||播种希望——陈伟和他的办学人生(5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pj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