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

作者: 流萤edu | 来源:发表于2022-02-22 23:28 被阅读0次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我有两个熟悉的朋友,我呢,也会经常点开他们的朋友圈看一看,关注一下他们在做什么。最近一段时间呢,我发现一个朋友会经常晒自己阅读的书、自己和孩子阅读书,另外一个几乎不晒自己的阅读,只转发一些好文或者自己的工作状态。请你来猜猜:我的两位朋友,谁才是真正爱读书的人呢?为什么呢?

    之所以想起对比这两位朋友,是因为这两天阅读一本文学理论有关的书籍,提到了一个观点:

    我们似乎忘记了真正具有特色的东西,恰恰是在与他者的比较中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而真正的特色恰恰是那些不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东西。相反,当我们需要造假的时候,这种特色才会被加以妥善的利用。

    ——格非《文学的邀约》

    书中提到了一个细节。阿拉伯人的圣经《古兰经》里,完全没有记录阿拉伯文化中极其常见的骆驼;正因为没有提到骆驼,反而可以证明《古兰经》是真正的阿拉伯经典。为什么呢?因为对于作者默罕默德来说,骆驼太常见了,常见到没有必要在他的书中特别地加以说明。只有外国来的旅游者,需要伪造“阿拉伯特色”的时候,才会第一时间想起骆驼,想起沙漠。

    作者还说到:

    对于某个事物的特征过分强调,恰恰多半是某种不自信的流露,似乎要急于证明什么东西。

    读完这几段文字,我陷入了沉思。这些哲学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然后开始用生活中的事例加以佐证。第一时间,我就想起了前面提到的两位朋友。谁才是真正爱读书的人呢?为什么呢?想必你已经知道答案了。

    不晒自己阅读的朋友,才是真正热爱阅读的人。热爱到什么程度呢?家里所有的空隙,全部被书柜和书填满了,很多书他不但阅读过,而且做了书摘、读后感、旁批等。而第一位朋友热爱学习课程,扎扎实实的知识付费者啊。她是近两年才意识到阅读书籍比学习课程更深度,所以才拿起书来认真阅读的。一个不急于晒阅读的人,一个把阅读当成家常便饭的人,心中会默认别人也是如此的,因此也不会刻意去强调自己的阅读量有多少。这就好比我们离开了空气就无法存活,但我们生活中几乎不提及空气一般。

    然而,悖论出现了:如果你根本不了解这个人,你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朋友晒自己的读书,所以你根本不会知道他会爱读书,更不会知道他痴迷读书到何种程度;然而,那个经常晒自己阅读的朋友,你不知道她从前是不怎么阅读的,但是你经常看见她晒自己的阅读,你心目中一定会把她和阅读联系在一起。我们往往就是这样:被表面的宣传所迷惑。

    我又想起复盘上次训练营产品的时候,回想起大家反馈,说实在是太超值了,完全超过了预期。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了解我的人只知道我值得信任,不了解我的人因为信任别人进来了。但是大家都从来不知道我是如何扎扎实实做产品的,也从来不知道我一般是能做10分最多说8分话的。而我从来也没有觉得自己这个性格是个特点,应该宣传出去的——这不是做人、做教育产品该有的精神和态度吗?孩子们和家长们的时间如此宝贵,没有这种精神,你如何对得起这些交付给你的时间呢?所以,大家在加入的时候,首先会要刨除掉几成的水分,然后评估觉得还是值得的,于是进来。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宣传里没有水分,于是前后作用下心里就产生了很大的意外。

    我还想起了第三个事件。一个比较熟悉的优秀同行朋友,跟我交流续班的心得,我们彼此交换了续班话术文案。我的文案很简单:接下来学什么,为什么学,多少课,多少钱,什么时候开课——全部是关键核心信息。我的信息,她的文案都有。但她的文案里,有一个部分我完全没有:她的文案里,每三句话要夹一句自我宣传——或孩子们进步有多大,自己有多牛,或你跟着我学以后会有多棒,未来多可期,机会多难得。

    我把这个故事跟一位做运营的朋友沟通了。她的点评很精彩:她有商业思维,你没有,你还是内容人的视角。我给朋友讲了读到的这段书:《古兰经》里没有记录阿拉伯最常见的骆驼。或许在我心目中,朋友文案里夹带的那些自我宣传的话语,我认为是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的,是我们共同的默认的部分——这是我们最为常见的“阿拉伯的骆驼”。

    但真的是这样的吗?我无法给出肯定的回答。但有一点我颇有感触:即使隔着互联网这个不可捉摸的虚拟世界,我们依旧可以感知到那些文字、那些图片背后到底是什么人——当然,这需要时间去感受,这还需要一份敏感的觉察。但不管怎么说,做事情正心诚意永远是对的。那么,就让我以一个内容人的身份,正心诚意地做对的事情,做好的产品,坚持去做就好了。相信时间可以证明一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悖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pn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