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运营背后的客观规律:从“层次感”到“非线性”
3个可以称之为“规律”的东西
规律1:带着短视的线性思维投入运营工作,往往很难做好运营。
——不要只考虑单一结果,如投多少钱拉多少用户。要以相同成本拉到更多用户。
规律2:一款产品在其早期过于关注用户增长,甚至出现“爆红”等现象,往往会加速其死亡。
——生于拉新,死于留存。因为产品功能和体验还不够健全,很多用户会因此离开产品,并且全世界到处喷这个产品,不仅会会导致这部分用户的流失,也会影响其他潜在用户的进入。
规律3:早期产品的运营,一定要围绕“口碑”来进行
——早期产品x大量新用户,体验注定差,结果是找死。口碑能降低获新客成本,这来自对用户的感染力、服务态度、产品理念、优化能力、迭代速度、提供价值。(把早期用户当好朋友)
早期的网站和产品虽然很烂,但确实每周都能让用户看到优化和改进。
只有在你的产品已经拥有了很扎实的口碑后,你才能把“增长”作为你的目标。
个互联网产品的商业逻辑很可能是这样的。
1.我先做了一件事,让A愿意持续使用我。(例如,新浪微博最早通过强行指派员工邀请等方式,引入了一部分不大不小的名人。)
2.因为A的使用,引来了B的关注。(因为名人的影响力,他们的粉丝及更多的名人开始关注这个产品,也纷纷开始使用微博。)
3.我要做更多的事情把A和B都持续留在我这里。(通过不断地创造话题、制造互动及事件等手段,用户在微博上越来越活跃。)
4.因为我这里有大量的A和B,此时C突然跑了出来,说愿意给我付钱,目的是让A和B都能够关注他,认识他。(出现广告主愿意购买广告,只为了获得在用户面前更多的展示机会。)
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的逻辑,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4.2 4种不同阶段的产品及其运营侧重点的差异
4种不同阶段:
1.探索期产品
特征:上线时间不长,产品还在打磨,需求尚待验证,占据的市场份额很小,基本可以忽略,还无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运营重难点:探索期产品的运营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大量用户,而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自己能够服务好大量用户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包括产品功能上的、产品使用体验上的、产品风格和氛围上的、服务能力上的。
1.挑用户:早期把喷子拒之门外
2.建立圈子:培养种子用户,让他们给产品背书
3.服务用户:对种子用户要无微不至的关怀
2.快速增长期产品
特征:需求已得到验证,初步拥有了一定市场份额,市场上同类竞争对手大量出现,需要依靠快速增长迅速占领市场,冲出重围。
运营重难点:
开始动用自己可见的一切手段、资源等,尽一切可能迅速占领市场。
关于推广,各种渠道的铺设,从应用商店推广到效果类广告(如广点通等),往往从这一阶段开始加大力度。
围绕着产品的各种事件、话题往往在这一阶段层出不穷。
通过大规模的补贴等行为迅速提高用户增长速度,培养用户使用习惯。
面向用户的运营,开始由粗放转为逐渐精细。
3.成熟稳定期产品
特征:市场接近饱和,产品已经占据了很稳固的市场份额,增长空间已经很小。
运营重难点:
这个阶段产品的共同特点是,高度关注用户活跃度,高度关注商业变现路径,同时面向用户的运营也开始全面精细化。
针对不同的产品模块、不同类型的用户,都应该有专门的运营人员负责,给用户提供相应服务和信息。同时,这一阶段的运营工作,总体上会以品牌形象的树立、用户活跃度和商业变现三大方向为导向。
4.衰退期产品
特征:替代产品出现,用户开始批量流失,转移到替代产品。
运营重难点:
是老用户的维系和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减缓老用户流失的速度,同时持续探索新的产品方向,争取能在潜在替代产品发展起来之前,自己先做出一款良好的替代产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