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练后回家,总喜欢绕一下,走北区街坊间的那条街道,因为喜欢那里的烟火气,更因为这里有我的青春记忆。
那条街道旁小区内有十几栋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楼房,我刚到北京,曾经在其中一栋老楼房居住过。
我们搬来北京是那年的五月二号,那时候北京四环刚修通,我虽然在北京读了三年书,但对北京的路却不熟,那时也没有导航仪,更没有智能手机和导航软件,搬家的车,进入北京就靠一路打听,来到了这个位于丰台的偏远小镇云岗。
到云岗后,前几年一直暂居于此——那栋老楼的一个两室没厅的小房子里。从包头搬家时候,因汽车容量有限,我们没带几件家具,而这寥寥的家具放在那个小房子里都显得空旷和寒酸。
看看我们在北京的家具吧:一张沙发,一个写字台,一个衣柜,一张女儿的单人床,一个折叠桌,几张折叠椅,没有双人床,我们的大床是一堆纸壳子上面的一张双人床垫,就是如此简陋。
电器还算齐全:冰箱、电视机、音响、洗衣机、厨房电器,是把我们在包头时的电器都搬来了。但没家具放电视,我们因陋就简,直接把电视放在我们搬家时装书的纸箱子上面(书还在里面),真是独特而让人难忘的电视柜啊。
幸亏这个房子里有个建在墙里的大壁柜,杂物衣服被褥统统可以收纳其中。
单位挺关心我,还给我家借了个煤气罐,配合家里的电饭煲,就可以开火做饭了。
周围生活设施还算方便,这座楼西边挨着条小街(就是刚才我提到的街坊间窄窄的马路),紧邻马路的一层那家人,在楼外接出间小平房,买了台压面机,卖面条。
马路对面是一排排的临街低矮店铺,我们楼的自行车棚,也被夹在这些店面间。
这条小街不长,不到两百米,街头是体育场,街尾就是小学。别看这街不长,却充满了烟火气,人来人往的很热闹,一般的家庭日常生活需要,都能在这条小街内解决。
![](https://img.haomeiwen.com/i4941545/e82877246462f8bb.jpg)
那时这条小街有四家小饭馆——饺子馆、刀削面馆、涮肉馆和驴肉火烧馆,一家药店、两家理发店、两家洗衣店、两家小百货店,一个彩票站、一家水果店……还有啥,忘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4941545/2455475fa3dc61a3.jpg)
那时候做生意的人多,自行车棚也被开发成了商铺。早晨这里卖早点,有油条豆腐脑豆浆馄饨小笼包,中午换了波人在这里卖现场制作的快餐;旁边有家店铺专做主食,什么馒头大饼大包子还有北京人爱吃的各种烧饼…等等。
街头的体育场,离我住的楼,不到一百米。每天早晨体育场里都是跑步和走路的人,我每天早晨也早早出门去那跑步。
体育场门前有一大片空地,被开发成早市,什么蔬菜、水果、鱼虾、鲜花、干果和日用土产杂物……应有尽有,关键是蔬菜水果新鲜便宜。
晨练结束回家时,我路过早市,随手就把蔬菜水果买全了,太方便了。
那时候,我家生活条件虽然简陋,但我们年轻啊,心中充满了对北京新生活的希望和向往,混身都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搬来刚安顿下来,我们就开始了北京一日游。五月的北京已经很热,北京民间有个说法:北京只有两季,夏季和冬季,春天和秋天呢,只是轻轻的一点,就过去了。她们二位是真正的轻轻的来,又轻轻的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任何热情。女儿在包头出生,来北京刚满六岁,那年五月女儿说的最经典的话就是:爸爸,我热,热死了。难怪女儿说北京热,塞外包头的五月,刚刚春暖花开,我们还穿着薄毛裤。
热,也要出门玩。热了,吃点凉的,喝点凉的。像北京瓶装的酸奶,雪糕,凉皮,凉面,吃了不少。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冰箱,从中取出冷藏的可乐或雪碧,来一杯,凉到心底,爽。当然要吃水果,夏天最爱大西瓜。一人抱半个,用勺子挖着吃。晚上喜欢去大排档,花生毛豆加烤串,外加一瓶冰镇啤酒,惬意。尤其是大伙儿一切撸着串儿看世界杯,那感觉绝了。
在北京的前两年,我们不管是春夏秋冬,每逢周末,只要单位不加班,我们一家人总要坐汽车去逛北京的各个旅游景点(什么故宫、北海、颐和园、圆明园、动物园、植物园、天文馆、中山公园、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美术馆、王府井、西单、公主坟、香山、八大处、玉渊潭、天坛、地坛、世纪坛、莲花池公园、紫竹苑、大观园………数不过来了),几年下来,就把北京的经典景点几乎玩了个遍。
玩过的地方,吃过的东西,遇到的新奇事……这一切,都成了北京记忆。
这条小街留给我的主要还是北京初夏的滋味。我最难忘的就是门前那条小街的早点油条豆腐脑,还有主食铺的馒头烧饼。
这条小街几次整治,有些店铺开了关了搬走了,可总有几家一直在那里。如那家主食铺,那两家小商店,那家理发店,那个饺子馆 ………
我喜欢的早点铺和主食铺也几经搬迁,但这两家店一直都在我家的周围转,女儿就是吃着这两家食品长大,一晃近二十年,那个味道已经深入她的心,时间了没吃就想念,非得买来解馋,抚慰一下她那个没着没落的胃。
我喜欢这里,尤其喜欢这里五月夏天的时光,这里总让我回味青春时北京的初夏滋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