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对于中国传统的住宅建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自己的蓝图。那么土楼,这个客家人世代生活的“城堡”,便是人们对客家建筑最深刻直接的记忆。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土楼”,以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最为有名。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客家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极富特色。
客家土楼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它几乎满足了人们对于安稳生活的一切需求: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每一处的细节设计,都展现着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也许你见过这样的客家土楼,却未必知道,客家土楼为什么要围起来呢?其中又有何典故?
这便要从客家的历史文化说起。客家人原本是中原一代的汉民,因为战乱、饥荒等原因被迫迁徙到南方广东、福建、四川等地(所以叫“客家”),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每到一处,客家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团结一致面对不知何时突如其来的困难。一栋不太大的土楼就有三四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能住上百人,适合一大家子居住。
而土楼建造大多是就地取材,木头、石头、泥土等等,闽南当地就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土楼的建筑技术是北方移民在南迁后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创造出来的,比如在土块中加入碎石和竹筋骨,注重防晒措施,保持内部的空气流通等等,可谓因地制宜,独具匠心。
《爸爸去哪儿3》其中一期的拍摄地就来到了福建漳州市的南靖土楼。
南靖土楼之最
最高的土楼:和贵楼
和贵楼又称山脚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共5层,高21.5米,每层28间,共140间。这座楼共用20厘米口径的杉木柱220根,65厘米口径的梁材780根。令人称奇的是,这座楼建于沼泽地上却没有桩基,就像一艘大船飘浮在海上,虽历经200多年仍巍然屹立。
最大的土楼:顺裕楼
位于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石桥村。建于1937年,外廊直径86米,每层72间,4层计288间,楼中又有80间,共368间。背山面水,气势恢宏,有“王中之王”的盛誉。
最小的土楼:翠林楼
建于明代嘉庆年间的“翠林楼”,位于福建南坑镇新罗村长林。因坐落在福建省南靖树海的翠谷绿林下,故得此名。楼高不足8米,外墙周长不过30米,内径仅9米多,楼高三层,每层11间。
保护最完好的土楼:怀远楼
位于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东部,距南靖县城54千米。建于1905-1909年,直径38米,高4层14.5米,共136间。楼内雕梁画栋,佳联成对。它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堪称传统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奇特的土楼:田螺坑土楼群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西部的书洋镇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为黄氏家族聚居地。田螺坑土楼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岽山半坡上,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布局合理,疏密得体,错落有致,居高俯瞰如绽放的梅花,山脚远眺又似布达拉宫,是土楼民居中最精美的组合群体。
放眼古今中外,客家土楼都可称得上是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将其誉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烈更是称它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巍峨于崇山峻岭间的片片土楼,对于早年习于迁徙的客家人来说,围起的不仅是一大家子的温暖,更是一份对美好、安定生活的积极向往。
无论你是喜欢收藏的还是喜欢工匠作品的,都推荐你添加:匠粉,我们每天都会不停的输出对匠粉们的精神食粮,如果文章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希望你给我们评论提出,匠粉期待你宝贵的意见!
为了让身边更多人了解非遗,欢迎转发匠粉此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