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节看一个细思极恐的故事,和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自译部分
公元前335年,秦伐韩,占领宜阳(河南宜阳)
公元前334年,齐王、魏王在徐州相王。
韩国昭侯兴建高门(地标建筑),楚国屈宜臼对昭侯说:“您肯定出不了此门(修建不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您修建的不是时候。我所称的时,也并不是指修建的日子。人生啊,总有顺利倒霉时。您曾经强大顺利时,也并未建高门。前年秦国占领宜阳,今年大旱,这等倒霉时日,您不拨转款用以抚恤难民而去大兴豪奢之事,这是要亡国的节奏。所以说,这个时是指节点,这个时间节点兴建高门,不是时候。”
越王无疆想伐齐。齐王派人游说越王伐齐不如伐楚。于是越王伐楚。楚国军队打破越军,乘胜收复吴国原来的领土(江苏安徽),并向东扩张至浙江(钱塘江)。越王国从此在历史上小时,遗留的贵族,内斗不休,有的自称国王,有的自称国君,流散在海滨一代,向楚王国臣服。
公元前333年,楚王伐齐,围城徐州。
韩国在高门的工程结束后不久便去世,儿子宣惠王即位。
读书笔记
1、公元前335年,秦国继续东扩,占领韩国领土宜阳。(打到了周室附近)
2、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事件发生。由于魏国之前各种大败(以马陵之战为首),国力下降严重,且面临各路诸侯的围剿,以秦、齐东西方向夹击尤重。在此压力下,魏惠王不得不采取“折节事齐”的建议,尊齐威王魏王,齐国也承认魏惠王魏王。
徐州相王事件说明了诸侯已不承认周天子的管辖,完全脱离出周室公司,自立门户成立独立法人。此事件尤比三家分晋严重,柏杨先生认为,三家分晋,诸侯仍在周王统御下,王仍受周王分封及控制。徐州相王事件的发生,才是周王朝、战国时代的巨变,诸侯有独立自主权,成王与否,只要获得世界同意即可,不需履行合法手续,并且让其他诸侯纷纷效仿。
楚国对此也愤怒不已(唯一合法王者地位丧失),于是在前333年发动了伐齐战争。赵、燕乘机攻齐。
3、本节有一个细思极恐的事件,就是文中提到的韩国高门修建工程。修建时,楚国屈宜臼对昭侯说的第一句话是:“君必不出此门。”直译就是,您出不了这门。为什么出不了这门?一道门而已,穿越不就行吗?而且修成以后,领导人肯定是要去剪裁的啊。
那么往深了想,按原文意思,可能当事人在说,在这个节点,修门不一定能修成。另一个含义,是不是在预言昭侯看不到门修成的一天,或是,即使修好,因为突发状况,也过不了这道门?结合后续事件看,昭侯在门修好的那年,竟然去世了......
4、齐王送楚王大礼。越国伐齐,其实在越王无疆时,国力上升,《史记》记载:“王无彊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彊。”且齐国经过赵、楚联合讨伐的败仗,实力有些受损,这个时候讨伐齐国,是明智的。只不过经过齐国使者的游说(嘴炮强人还是厉害),放弃了既定目标。齐国使者有两点建议:第一,楚国是目前中国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越如果不伐楚而伐齐,越虽亡齐,但依旧不能称霸。第二,楚国虽然强大,但是其四面受敌,且各国与楚都有矛盾,而且楚国的兵力分散在各个边境,如果越率先伐楚,则一呼而天下应,各国都会响应而灭楚。
无疆最后为什么做出了做伐楚的决定,我现在还不能理解。毕竟齐国离虎狼之国较远,一直作为捡漏的存在,是个良好的战略之地啊。使者的言论并未多高明。第一,齐国不强大吗?如果能灭楚,就能称霸了?灭了楚离秦魏更近,危险更大。第二、齐国也得罪不少人,伐齐,也能外交楚国、赵国等国一起啊?四面受敌的楚国即使被越国取代,那越国不就是下一个四面受敌的国家吗?
不管怎样,错误的决定带来了亡国的后果。越国被灭后,诸贵族南移,成为“百越”、“山越”。
5、关于赵国联楚伐齐。齐国当时邯郸之战可是帮助过赵国的。这种乱世,真的是谁都不能相信,只有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只有强大才有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