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坐下来,认认真真的听了一节短篇小说欣赏课,收获很多。
老师把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列为三点1.了解主题和人物的作用。2.鉴赏课文《热爱生命》。3.总结小说人物鉴赏方法。
这么多的小说作品当中,《热爱生命》这本小说经久不衰, 因为他不是一部单一的纯自然主义作品,而且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从主题和人物两个方面来鉴赏这篇小说。小说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时候,一篇小说当中的人物是很多的,有的是主要人物,有的是次要人物。我们在分析时,要分析小说当中的主要人物 。分析人物时,要从人物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外貌描写等,通过这些方法来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热爱生命》通过讲述一个孤独的淘金者在荒原上陷入困境,最后克服困难,得以生存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作者把主人公置于险恶的环境之中,饥饿和死亡、自然力的强大和自身的渺小和脆弱,然而,伦敦总是不甘就范,不把自己限定在严格定义的自然主义框架之中,他将“现实主义的唯物论结合于对外部世界的表现中,将浪漫的理想主义结合于主观的人。”他赋予《热爱生命》中的淘金者正视严酷现实的勇气、战胜逆境的坚强意志以及成为强者超人的英维气概,最终在同北疆荒原、伤残、饥饿、死亡的斗争中,赢得了生存的权利,成为自然的强者。因此,《热爱生命》不应是一部单一的纯自然主义作品,而是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融合,这是小说艺术力量之所在,也是其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之一。
主人公孤零零一个人被抛在了这片“辽阔可怕的荒野”,然而造成他孤立无援的罪魁祸首却不是“荒野”而恰恰是“文明”。小说主人公和他的同伴无疑是来自文明世界的淘金者,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荒芜的北国冰原,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黄金。所以当黄金到手之后,其他一切都显得无足轻重,两人一起冒险时同甘共苦的伙伴情谊已变得一文不值。
小说中的这一情节也折射了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灵魂的癌变。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品和消费品极大丰富,这就勾起了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人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是为了牟取物质财富,填充私欲。然而,“与物欲横流的物质文化相对的是几近真空的精神状态”。当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成为文明世界的价值观念时,人与人的关系归根到底也只是经济利益关系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相互利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强取豪夺都是司空见惯,精神堕落、道德沦丧也是不可避免。
“精神的空虚、心灵的寂寞、感情的颓废”,使“温情”、“友爱”、“互助”之类的字眼变得似曾相识但却遥不可及。鉴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心态背景,比尔对主人公的呼救置之不理,将他一个人丢在后面而不顾其生死,这种做法根本不足为奇,文明的虚伪也昭然显现。
自然界中物种繁多,人类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当小说主人公作为一个蜕去文明外壳的本真的人与一条病狼对峙对决的时候,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没有了枪和猎刀,没有了文明的伪装,人回归了他的原初,又成了自然界中一种普通的生物,在食物链中他甚至不在狼之上,如果主人公遇上的不是一条病狼,他恐怕早己命丧利齿。此时“他的步子软弱无力,很不稳,就像跟他他后面的那只狼一样又软又不稳”。人之于狼己没有任何优势,相反显得十分相像:身处同样的环境,同样被死神追逐又同样挣扎求生,一个是受伤的人,一只是不健康的狼,他们一路对峙,相互提防又相互窥视。“病人一路爬着,病狼一路吸行着,两个生灵就这样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猎取着对方的生命。”此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文明人和野兽,而是平等的“两个生灵”。人在自然界中并不高贵,也没有特权,死亡同样威胁他,而支持他反抗死神的不是高尚伟大的思想,仅仅是最原始质朴的求生欲。狼也不愿意死去,它也有求生的欲望,也有在自然界中继续生存的权利,它的生命也并不低贱。
由此,人类需要重新确立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决不是自然的主宰,相反只是自然生命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
最后,老师安排了一篇课外拓展《警察与赞美诗》 是美国20世纪初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名篇,是短篇小说的杰作。 是他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作品写到流浪汉苏比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莫名其妙的逮捕了,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的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