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刷微薄过渡到刷微信朋友圈,我想可能已经受不了微薄海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没有多少跟自己相关,我们需要像微信一样的净土。基于熟人关系,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基本往往都是跟我们相关,即使不直接相关也是可以作为谈资的八卦。直到今天,我的微信早已经超过了 2000 人,极大部分的信息都是跟自己无关,每个 2-3 个小时至少花费 10-20 分钟才能把朋友圈刷完,如果不看又怕错过好友的信息,似乎微信在重走微博的路。
身边有不少人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于是渐渐就分出了左右两派,左派做法非常果断,直接把朋友圈关闭,既然处理不了海量信息那么干脆就不处理,重要的事情自然会有人来告诉我。而右派则不做任何处理,顺其自然,继续刷刷朋友圈把该留言的留言,该回复的回复,错过的也就错过吧。
遇到问题总得想办法解决才行,左派未必有点极端,该关注的人还是需要关注的,右派未免一直处于这种信息超载焦虑的状态。
这时候,我想到了150定律。
即著名的“邓巴数字”,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 148 人,四舍五入大约是 150 人。——百度百科
于是,我开始动手把朋友圈 95% 的人屏蔽掉,花费了差不多 1 小时,关注值得关注的 150 个人。
有一次跟左派的朋友及他老板在一起,结果他既然不知道他老板最新的动态,恰好过了几天在一起聊天他才知道那一条信息。至此,我发现如果对于某人的信息如果传达不及时也就等于你与对方的距离将会增加,除非你是特意保留距离的。这也是为什么恋人如果不在一起就每天打电话的原因。
接着我就开始有意地去添加好友,确认添加之后并快速浏览对方的朋友圈确认是否查看,这样一来就可以筛选出大批的人了。如果每隔 2-3 个小时刷一次朋友圈也没有多几条信息。
不过朋友圈人数还是会慢慢地增加,由于通讯录有超过 2000 个人如果重新整理一遍比较费时间也就很少会继续这样整理了。
于是,就开始体验关闭朋友圈这个功能,现在才发现腾讯做这个关闭的功能居然也是如此周到。
关闭朋友圈的好处在于:
- 没有红点提示避免刷朋友圈,降低注意力分散;
- 增加主动性,只要你去了解对方你才会查阅对方的朋友圈,然后你会发现实在你在意的人还真没有多少个。
关闭朋友圈功能如何周到:
- 你依然可以发朋友圈(发在相册,别人也能看到)和回复内容,只是不再有提示,一切靠你主动;
- 你依然可以查看对方朋友圈(点击对方头像),一切靠你主动;
- 朋友圈的信息和回复并不会消失,当你打开朋友圈功能的那一个刹那全都可以看到。
最后你会发现,该了解的人你还是会知道对方的近况,真正关心的人还会在微信沟通,不会主动关心的人也就随之消逝。围绕着你的信息可能很少,但每一条都是你主动获取和关心的。你从汹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跳了出来,成为了草原上一位捕猎者,你静静地关注着远方的那一只羚羊,确定好时机就能捕捉到手。吃饱后剩下来的时间,你该干嘛就干嘛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