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解

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解

作者: 马明洋河南信阳 | 来源:发表于2020-08-08 22:25 被阅读0次

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解

什么是语文教学活动呢?

语文教学活动是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实现教学意图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活动,是教学内容经二次加工的动态呈现。

为了说明这几点内容,我们先来看陈钟梁老师教学朱自清的《背影的案例。这节课,陈老师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

第一件事:默写词语

让同学们把本子打开,自己讲词语的大概意思和课文里的有关句子,学生默写词语:灾祸一个接着一个(祸不单行);赶回家去办理丧事(奔丧);回到家里看到家里一片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把家里的东西当的当,卖的卖(变卖典质);当时家里的光景很不景气(惨淡);一切原因,因为父亲失业了,下岗了,但是课文却是很文绉绉地写道,给了“我”一点空闲的时间(赋闲)

默写以后,老师让同学们打开书,自己看有哪些字是默错的;同时黑板或屏幕上也把默写的六个词语展示出来。

第二件事:连词成段

用黑板或者屏幕呈现六个词语,请同学们准备一下根据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把这六个词语连贯起来说一段话。教师指导:你可以把“祸不单行放在前面,作为一个总领:“这是一段祸不单行的日子,也可以把“祸不“单行”放在结尾:“这真是一段祸不单行的日子啊。”都可以。同学们把第一部分几个自然段看一遍,然后进行复述。复述了以后,请同学们提提意见,有什么疏漏需要补充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说错的人最多,“变卖典质”。很多人说成“变卖了典质”。老师点评:“变卖典质”是并列的,中间不能加一个“了”。复述以后,老师用一句话总结:以上大家复述的就是《背影》这个故事产生时的家庭境遇,是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三件事:误读比较

老师说:同学们回顾一下,整篇文章写了几次背影?(写了四次。)详写的是哪一次?(第二次。)请同学们把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马褂翻过月台去买橘子这一段第二次写父亲背影的内容仔仔细细地看一遍。老师朗读课文,会意删去一些字和词要求同学们不看书,听出删掉了哪些词语。

老师朗读: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深青棉袍,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再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朗读完,叫同学们马上举手回答:听出来了没有,老师遗漏了哪些字?这些字和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有同学说:“老师,你把课文里‘黑布小帽的‘黑’字漏掉了,黑布大马褂’的‘黑’字也漏掉了,凡是‘黑字都漏掉了。”老师问:为什么不能漏掉呢?因为祖母死了。”请你用刚才默写过的词语回答。“奔丧。

有同学说:“老师,你把课文中所有的‘布’字都去掉了,‘黑布小帽的‘布’,‘黑布大马褂’的‘布3,‘深青布棉袍’的‘布’。”    老师问:这个“布”字为什么不好去掉呢“因为那时候家里很穷。老师说:请你用默写过的词语回答。“因为当时家庭的光景很(惨淡’)过着‘变卖典质的生活。”老师问:原因在哪里呢?“父亲‘赋闲’了。”

有同学说:“老师,你把‘蹒跚’这个词语漏掉了。”老师问:“蹒跚什么意思啊?“走路跌跌撞撞的样子。”老师问:所以“蹒跚”这两个字是什么偏旁?“足字旁。”老师问:从哪里可以看出父亲“蹒跚”的样子呢?

有同学说:“老师你把‘他用两手攀着上面’这两’字没有了脚再向上缩’这‘两’字也没了。应该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向上缩’才‘显出努力的样子。”

老师问:为什么父亲的身体会如此“蹒跚”呢?“老师,你漏了一个语,‘肥胖的’。因为父亲年纪大了,身体肥胖。”

老师说:如果当时家庭光景很富裕,父亲动作很矫健,“啪”地翻过去,“啪”地翻过来,“我”的泪会“很快地流下来”吗?不会的。我的泪之所以会“很快地流下来”,是和当时家庭的境遇及父亲当时衰迈的体形密切相关。

老师说:同学们什么都看出来了,唯独有一个词语漏掉了,你们没有听出来。哪个词呢?就是“他肥胖的身子微倾”漏了一个(向左

左”、“向右”不是一样的吗?一般一个人翻不过去,显出挣扎的样子,是用哪个手支撑起来的?是用右手支撑。右手支撑,身体就向左微倾。这就是朱自清。我们看其他的散文,像朱自清这样写得那么细腻的,在中国的文坛上能有几个?

这篇文章写父亲的背影,还让我们十分感动的,是第几次呢?是最后次,第四次。请同学们把第四次最后一段齐声朗读一遍。

第四件事:品读“眼泪”

老师:同学们看一看,写“我”的眼泪写了几次?同学们很快地看了一遍,在下面抢着说:“四次!”于是老师请大家把这四次的句子挑出来。

第一次:“回到家里,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板书:簌簌地

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板书很快地)

第三次:“我的泪又流下来了。”(板书又)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板:在晶莹的泪光中)

然后老师问同学:“簌簌地流下眼泪”中“簌簌”什么意思?是“纷纷地”,形容眼泪之多。第二次是“很快地流下来”,形容流眼泪的快。同学们,为什么第一次是形容眼泪之多,第二次是形容眼之快这个问题相对难一点。我们可以把比较困难的题目转换成简易的。那么这样,我们先来找几个形容心理活动的形容词。

第一次“簌簌地流下眼泪”流下的是怎样的眼泪?你能给它在前边加几个形容心理活动的形容词吗?“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流下的是什么眼泪?你也找几个形容心理活动的形容词好不好?

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第一次流下眼泪是因为祖母死了,所以流下的眼泪是悲伤的”“悲痛的”或者是“哀的回到家里看到祖母的遗像,眼泪忍不住一下子流下来。很快地流下,纷纷地流下。第二次,看到父亲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流下的是什么泪呢?因为前边还觉得父亲办事有点迁。“迁”什么意思呢?注解有的,做事情很守旧,有个词叫“腐”。先前还觉得父亲有点迂,但现在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她翻过翻过来,为的就是给“我”买一袋橘子、所以这里流下的是(惭愧的“内疚的”、“愧疚的”泪。

老师又问:第一次是“簌簌地”,第二次是“很快地”。结尾说:“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晶莹的泪光”能否改为“晶莹的泪珠3为什么?

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不可以。“晶莹的泪珠”是描写外貌,“晶莹的泪光”是描写内心的感受。

第五件事:比较人称

老师问:同学们,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第一人称。)

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第一人称写“我”比较适合写“我”的心理变化心里的感受而不太适合描写“我”的神情“我”的外貌。

老师请同学把“我”刚才的话复述一遍。问:如果这段话写在书面上,哪个字上应当加引号?同学回答:“我”的上面再请一位同学起来。那么用第三人称写他,比较适合写他的什么,不太适合什么?通过讨论,同学明白:用第三人称写他,比较适合写神情、衣着、外貌,而不太适合写内心的活动内心的感受。

老师说:所以这篇文章写父亲是写“背影”,写“我”是写“眼泪”。但全文只有一处是写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心理变化,请同学们很快地把课文看一遍,把这个句子挑出来。

学生很快找到了“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句。老师追问;这个句子中,哪一个字不可缺少?学生发现了似的这个“似”字不可缺少。

第六件事:体会“亮色”

老师问: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背影》这个故事绘成一幅画,不管是国画还是油画,可以想象它的色彩是什么样的?

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它的色彩是很暗淡的。你看,父亲穿着一身黑的:黑布马褂,黑布小帽,深青色的棉袍。

老师说:但是却有两处亮光。请同学们把这幅暗淡的画中两处亮光挑出来。

同学们发现:一处亮光,就是父亲翻过铁道,买回来的长篮橘老师问:这个橘子什么颜色?同学们说:朱红色。老师说:这一篮子朱红色的橘子给我们带来的是(丝的温暖,这就是父亲对“我”生活上的爱特有的父亲的爱。朱红色显得那么的温暖,它是暖色的。

同学们发现还有一处亮光是:父亲为“我”上京读书,特地为“我制作了一件大衣,这件大衣是紫红色的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在这件紫红色的大衣中,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期望,所以特地给“我”挑了一件紫色的衣服。老师说:这不是父亲的一种爱吗?恰似那刹那的温柔父亲是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老一辈知识分子最大的特点是“讷于言敏于行”,说话不利落,但不在怎么说,而重在他做什么。

第七件事:品读情感

老师问:这篇文章中父亲有一句话,是催泪欲下的。是哪一句?

经过讨论,同学们达成一致意见:到那边来信!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感受之后,老师讲述了自己亲见的一个情景帮助学生体味这句话的感情:“文化大革命”中,自己在光明中学带领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上山下乡。大家挤到火车上的时候还嘻嘻哈哈,你打我我追你。哎呀,从来没乘过火车,多好玩啊!等到火车的汽笛一叫“咔嚓咔嚓开始滚动的时候,“哗”的一下全都哭了。火车开始转动了,老人奔上前去的最后句话是:“到了那里别忘了写信啊!”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了,可以通电话,可以发电报,现在还有E-mail,还有可视电话。但是到了那里要发个信息过来,这句话是不变的

最后老师还联系了中国文化中父爱的特点让学生理解朱自清父亲的父爱和这篇文章的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ij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