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朗朗上口的儿歌,孩子却不太感兴趣呢?
原因很简单,孩子听不懂。
3岁以后的孩子,中文已经成为孩子的强势语言,这时候孩子对听不懂的英文是抵触的。因为孩子天生自恋,他也喜欢自己掌控一切的感觉,这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之一。可是,以前没接触过英语,孩子咋一听,都是听不懂,慢慢的挫败感袭来,请问说的是啥鸟语呀?
这时候,父母在家庭中进行英语启蒙的时候,切不可强攻。孩子的学习过程就像小鸡啄米的一个过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做一个教育讲座的时候,带了只鸡上台,他先在桌子上撒了些玉米,然后按着鸡的脖子吃玉米,按来按去,不过遭到鸡的抵触反抗,最后玉米也没喂进去,还热的鸡咯咯咯直叫。
怎么才能让鸡吃玉米呢?这个常识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放开了手,让鸡在桌子上自由走动,不去打扰鸡,让鸡获得安全感,过一会了鸡就开始自己开心的吃玉米了。
陶行知通过这件事情告诉台下的听众,教育这件事如同小鸡吃食,硬来不行,要释放天性,创造条件才行。
孩子学语言也是一样的。我们很喜欢去模仿一些地方的方言,比如说东北话或者广东话,四川话或者湖南话等,因为我们觉得这些话听起来有趣。其实,孩子也是一样,他们也喜欢模仿英语。
那么,如何让孩子爱上模仿英语呢?从模仿儿歌开始吧。
欧美国家的儿歌已经传唱了两三百年,韵律感非常强,都是经过很多音乐大师研究出的适合孩子乐感的旋律。
可是,光秃秃的放那一首歌,孩子又听不懂,好沮丧啊。就好比摆了燕窝给孩子,孩子不想尝一口一样。其实,这个时候,在燕窝里用番茄酱或者蓝莓酱滴出个有趣的图案,告诉孩子一个有趣的故事,孩子可能就爱上了呢。
如何玩转英文儿歌,还孩子动起来呢?
为你的孩子量身定制适合孩子的韵律动作或者玩一玩那些儿歌的情境也不错呀。
比如说鹅妈妈中有一首英文儿歌《Humpty Dumpty Sat On the Wall》,这首儿歌讲了一个胖娃娃坐在墙头,却掉下来摔破了,然后国王的兵马都无法复原的故事。其实,胖娃娃就是鸡蛋,鸡蛋打碎了,当然没法复原了。儿歌的情境就是从墙头摔下来。
一开始,女儿并不接受这首儿歌。怎么办呢?有一次洗澡的时候,我拿起一个不倒翁,瞬间有了办法。我把不倒翁放在盆沿,然后说Humpty Dumpty Sat on the Wall,接着我把不倒翁推掉到地上,说到:Humpty Dumpty had a great fall.说完这两句,女儿一下来了兴致说,妈妈我还要玩,给我玩,自己边玩边说Humpty Dumpty sat on the wall,Humpty Dumpty had a great fall.All the king's horses,and all the king's man,couldn't put Humpty together again。
孩子对自己聆听过的儿歌缺少一个情境的理解,那么母亲在生活中就尽力去创造让孩子理解的情境。时刻把启蒙这件事放在心上,让孩子觉得语言是在生活中可以动起来的。
比如说儿歌《Baa Baa Black Sheep》,这首小黑羊的韵律感比较强,很容易学会,但是词很多。那么,怎么让孩子接受这首儿歌呢,我们可以把儿歌分解开来,比如说Baa baa black sheep可以模拟成小样的样子,手指就是小羊角啊。接着Have you any wool?两手伸开,询问的样子。Yes,sir 可以点点头,也可以学习敬个礼,表示肯定的答复。接着one for the master可以做成给国王行礼的架势,one for the dame给往后行礼的样子,one for the little boy 做成一个可爱小男孩的样子,Who lives down the lane可以做成往小路走的架势。
孩子最开始可能对儿歌不感兴趣,但是,你的动作会吸引他。女儿就是,第一次给她讲《Go Away,Mr wolf》的时候直接跟我说,妈妈我不喜欢你讲英语故事,太长了听不懂。我好沮丧啊。
后来,我自己做了很多动作的分解,加上好听的儿歌版本,她自己很自然的就跟唱起来,还喜欢和我有模有样的做动作。现在自己基本会说:Kncok,knock,knock,who is that knocking at our little door?Go away,Mr wolf,said the three little pigs,and they quickly shut the door.有一次,她告诉我,妈妈,原来这是一本能唱的故事书啊。
在给女儿启蒙的过程中,我也变身成了一名能唱能跳的全能妈妈,不过,能够玩转那些英文儿歌,让英语动起来,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