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大麦
一杯苦饮|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围城》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因此,也对作者感了兴趣,想着书有趣,人必有趣。但我对钱钟书先生的了解仅是廖廖,感观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直到读到杨绛先生92岁所作的《我们仨》,那―家三口俏皮的对话、彼此互留的画签,跃然眼前,才知道他们一家虽艰难但快乐,也恬然。然而,我又为杨先生痛失亲人,独抚伤口的疼而苦涩。
近日,书友推荐杨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一书,那是杨先生96岁写的。捧书细读,个中滋味竟不能言。先生在书中自问自答,探索的是亘古无数先人追问的人生课题:"生亦何欢,死亦何求"。有的,老先生答了;有的,老先生存疑,没有答案。掩卷之时,我想,杨先生为什么要探寻这个问题,仅仅是想要一个答案吗?
我在书中求索着,有一段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抗战胜利后,内战又起,时局维艰,许多人跑到了国外。钟先生与杨先生出国不止一路,待遇皆优。但二人考虑再三,终是难舍故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饭过日子,做驯顺良民,终归是可以的"。我相信这是二位先生最真实的想法,一心只求学问,无心言顾其他,于世无害,于人无碍,谁又能欺负这样的人呢?可鉴先生初心,由此看,钱先生辞友人荐位,成名后又拒记者采访,就俱在情理之中了。
偏偏,世事就是难料,就要生出许多苦、许多难要承受。受欺负也好,被改造也罢,还要让两位老人先失爱女,又阴阳两隔,为什么?凭什么?杨先生说:人生有命,命却是不讲理的。造化小儿有时就让坏人当道,好人遭罪。又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利用你欺悔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炉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得先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一辈子要经过多少苦,受多少难,才能得此见识!
:
一杯苦饮|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两位先生挚爱一生,相濡以沫,淡泊名利,追求学问,历经磨难,不改初心。至此,我对先前的疑问仿佛有了些眉目。杨先生将一生经历,谈"灵魂",谈"命",谈"灵性良知",谈"修身立命",是在探究为什么好人要蒙受这诸多的困苦。原来,人为万物之灵,是需要灵性良知的指引。然而,肉体与灵魂合为一体,慧欲糅杂,是需要熔炼的。命中生出的苦难,就是熔炉的火焰。修身以受,受的越多,方成至钢。钟先生与杨先生俱是"大家"。如今世上还有许多声名显赫之人,但有些,或火候不够,或初心已改,还称不上"大家"。杨先生,走到人生边上的人,苦苦寻求的这个答案,能否让自己释然呢?
在我看来,杨先生的书,就像我杯中的这付中药,治病救人,但咽下去了,嘴里的余味却迟迟不能褪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