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清怎么就成了新中国呢?——《现代中国思想的起源》读书笔记14
- 大清怎么就成了新中国呢?——《现代中国思想的起源》读书笔记1
- 大清怎么就成了新中国呢?——《现代中国思想的起源》读书笔记2
- 大清怎么就成了新中国呢?——《现代中国思想的起源》读书笔记3
- 大清怎么就成了新中国呢?——《现代中国思想的起源》读书笔记15
- 大清怎么就成了新中国呢?——《现代中国思想的起源》读书笔记11
- 大清怎么就成了新中国呢?——《现代中国思想的起源》读书笔记12
- 大清怎么就成了新中国呢?——《现代中国思想的起源》读书笔记7
- 大清怎么就成了新中国呢?——《现代中国思想的起源》读书笔记8
- 大清怎么就成了新中国呢?——《现代中国思想的起源》读书笔记6
第十三章 东西文化论战与知识/道德二元论的起源 如前所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大部分是严复式的科学至上主义者,有一些持梁启超式的调和主义,还有极少数做章太炎式的批判。这三种不同的主义之间终于在1915年起爆发了一场东西文化大论战,又或者说是科玄论战。这场论战战况之激烈,影响之深远,迄今我们仍能从中医/西医,传武/现搏之争中嗅到浓烈的火药味。
当时的论战分为三个阶段,1915~1919年仍然是在进行着晚清以来的东西文明优劣比较(严复式学者取得领先优势),但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狠狠地打了一回科学至上主义者的脸,有科学家发明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被广泛运用于战争,而发明者扔坚持自己是正确的。科学的发展似乎并不能带来道德的进步。于是学者们开始讨论东西文明能否调和。西方文明被定义为“动的”,“物质的”,“科学的”,“理智的”;而东方则是“静的”,“精神的”,“艺术的”,“直觉的”。人们希望能有一种杂糅的文明出现。1920年后,梁启超刊载《欧游心影录》,一改战前的国家主义主张,变为强调法制下重组社会团体。调和开始,梁启超式学者开始得分。1921年,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认定东西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不可调和。章太炎式学者开始得分。
1923年,张君励发表《人生观》演讲,东西文化论战变成了科学与玄学论战。张认为应该把科学与玄学(指文史哲等人文科学)作一个类似康德理性与道德二元论的区分,要重新发现价值判断的来源,去个体,情感,体验中探索人的纯主观性,从而发现人的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和人的真正存在的基础和原则。(梁式学者,章氏学者交替得分)。这就是现代西方思想中所谓主体性转向在中国的发生。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阳明心学和禅宗早已为此准备了一座金山有待后人开掘。但是应该看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主体性转向都是现代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的产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