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 组会汇报研究进度 网课效果研究
今天我在组会上汇报了我的研究进度。因为一个月前完成了论文的彻底修改,所以这次汇报逻辑比较完善。令我感到非常振奋的是,汇报完之后,张老师说:“这次讲得比之前有进步。”可能我是一个自我评价比较低的人,非常需要来自他人、特别是权威的肯定,来自导师的肯定对我来说简直是灵丹妙药。
组会上以及散会后,老师和同学给了我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1、今年新来的郭士祺老师提出班级固定效应和重点班及网课这两个虚拟变量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之前张老师在给我的论文做的批注里也有这一点,我当时怎么都没有想明白,问了师妹小常之后把师妹一起带糊涂了。
今天跟雪芳一起讨论了一下,她指出我班及固定效应就加错了,不应该按照班级号来(每个年级10个班,我就加了9个dummy),而是应该把两个年级放在一起加(应该加19个dummy)。然后我、小常和雪芳三个人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为什么加了班级固定效应之后重点班和网课两个变量还能估计出来,雪芳说是因为省略了class1。
之后在中国经济专题课上,我跟小常继续思考这个问题,终于想明白了。多重共线性在于:重点班=class1+class2,class1+class2+……+class10=1,这两个可以同时用省略class1来解决。
果然当年学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这本书的时候不求甚解,严重影响了我在应用的时候的理解能力。
所以我加入班级固定效应是可以的。
2、接着这个班级固定效应来说。今年新加入师门的研一师妹小程是个厉害的师妹,她今天汇报了她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晚自习对初中生的学业和心理影响,简直毫无漏洞。她说要是觉得班级固定效应比较奇怪的话,可以加上班级平均成绩作为控制变量,这也是衡量这个班的老师等特征的一个指标。我觉得很有道理,之后可以试一下。
3、张老师指出,我的模型其实是把两个年级当成同一群来考虑的,所以反复说明了两个年级情况的可比性,说明两个年级除了上网课以外都是一致的。要在模型里讲清楚为什么教育生产函数里的其他变量都没有了,讲清楚这两个年级被放在一起了。
我自己在做的时候其实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两个年级被我放在一起了,还是按照两个年级在想,所以在班级固定效应里面也搞错了。难怪郭老师一直以为我还有一个cohort的分组,其实这个cohort就是有没有上网课,是一个东西。
我应该重新想一想模型的本质。
4、在回归结果的解释方面,另一老师带的博士生学姐跟我说,会不会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受到网课影响比较大,因为高中A以及重点班的结果比较显著。
此处结合一个大四的学弟给我的建议:重点班学生的结果不一定是同群效应,也有可能是老师对不同成绩的学生有不同的监督,可以按照成绩分组看看情况。我原先十分草率地认为按照成绩分组会有内生性,但是没有经过仔细思考。现在我要仔细想一下是不是真的有内生性问题,如果没有的话就重新按成绩分组来看。
最后,写一下接下来应该做的事。第一,对比班级固定效应和班级平均成绩两种控制变量的结果。第二,仔细思考模型的本质,说清楚是把两个年级放在一起了。第三,重新看按照成绩分组之后的结果。
每一次组会都有一次进步!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