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论语心得之三:克己复礼

论语心得之三:克己复礼

作者: 简书老张 | 来源:发表于2018-11-12 10:41 被阅读0次

    论语八佾第三, 共26章,689个字。如果不是特别严格地辨别,本篇都是讲礼的。在那时候的古人看来,治国理政分为六个层次境界,从高到低依次为道、德、仁、义、礼、法。他们认为,最好的是以道治国,这是尧舜禹汤等古代圣人才能达到的理想,而时至春秋,社会动荡,礼崩乐坏,所以孔子才提出以礼治国。因为他觉得沦落道人人心怀恶念,图谋不轨,再不得不依法治国就太悲催啦。

  孔子倡导温良恭俭让,并身体力行。但面对恶行恶性,他还是会怒不可遏。论语中写到孔子大发雷霆一共有三次,一次是他看到弟子宰我大白天睡觉,怒斥朽木不可雕。另一次是弟子冉有作为季氏家臣助纣为虐,聚敛财富并依附他。孔子气愤地说,他不是我的徒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声讨他!第三次就出现在本篇开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认为季氏超越了国礼,是属于忍,忍心,是人心太硬,太残忍啦。同时,他也对季氏三家在家祭上使用国乐提出抨击:“‘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开篇表明孔子对越礼之为的强烈不满。

  接着,孔子借弟子林放之问指出礼的本质:“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强调礼以内心的尊敬为本。没有内心的感动,徒有外在的礼制形式是不足取的。正像另一则所讲祭祖如祖在,祭神如神在如在,祭神如神在。没有自身的真切体验,不如不祭。在擅长文学的子夏提问关于诗经诗句如何理解时,孔子又进一步强调礼之本在于内在美,素面朝天是美丽的,不饰雕琢是美丽的。

  孔子认为,礼的重点在于敬苍天和君主:“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事君尽礼”

  孔子认为,礼需要传承:“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孔子认为,礼需要学习:“入太庙,每事问”,“是礼也。”

  孔子认为,礼不强求统一:“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认为,礼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弟子子贡想把祭祀的活羊去掉,遭到孔子的明确反对。“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孔子认为,礼允许“竞争”,但更重要的是“竞和”,通过竞争增进团结和友谊。“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认为,礼可以通过音乐来教化。而且必须追求尽善尽美。

  孔子认为,礼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不必纠结过去。“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所以,克己复礼的孔子得到当时有识之士的赞誉,说夫子真乃千古之木铎也。

相关文章

  • 论语心得之三:克己复礼

    论语八佾第三, 共26章,689个字。如果不是特别严格地辨别,本篇都是讲礼的。在那时候的古人看来,治国理政分为...

  •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当今时代,克己复礼还有没有必要?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 克己复礼

    什么是克己复礼? 学习心得: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

  • 第一章 神往五百年6‖宰予的疑问

    “克己复礼”也是孔子的重要主张。《论语•颜渊》记载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己之克焉?深以为信。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克...

  • 对克己复礼的理解

    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中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与孔子的一次对话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道上闲言(三)

    再谈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出自《论语·颜渊》)看起来简单,可真到事儿上了,难。 孔子认为,所谓克己复...

  • 简书哲思周刊170601|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管仲,何许人也 作者:赵大山 孔子为管仲辩护,...

  • 论语別裁3.4

    再有,《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认...

网友评论

  • 秀妮_5519:克己复礼是古礼,现在刚好相反。
    简书老张:@秀妮_5519 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本文标题:论语心得之三:克己复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uq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