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摘
《美学四讲》书摘

《美学四讲》书摘

作者: 戡玉 | 来源:发表于2018-10-23 12:45 被阅读0次

    1.多元化,是美学学科的基本看法。

    2.美学分为,哲学美学,历史美学和科学美学。历史美学可分为审美意识史或趣味流变史,艺术风格史和美学史,科学哲学可分为基础美学和实用美学。基础美学又可分为心理学美学,艺术学(史)美学和分析美学(元批评学)。

    3.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4.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论的基本特色,是以艺术的社会效应作为核心或主题。

    5.正由于高度重视和着眼于艺术对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的实际效用,从而强调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模写,反映,认知,便成了基本美学理论。

    6.西方近现代美学主要是从心理上讲艺术,他们常常强调艺术的非社会功利性的审美特征。

    7.人类本体论哲学即主体性实践哲学。

    8.人类在外在自然的人化中创造了物质文明,在内在自然的人化中创造了精神文明。

    9.外在自然的人化,人类物质文明的实现,主要靠社会的劳动生产实践。内在自然的人化,人类精神文明的实现,就总体基础说仍然要靠社会的劳动生产实践,就个体成长说,主要靠教育,文化,修养和艺术。

    10.把艺术和审美与陶冶性情,塑造文化心理结构(亦即建立心理本体)联系起来,就可以为发展美学开拓一条新路。

    11.美的定义:第一种,它表示感官愉快的新形式;第二种,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第三种,专指审美对象。

    12.美需要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形式。

    13.格式塔的“同构说”认为,自然形式与人的身心结构产生同构反应,便产生审美感受。

    14.美的根源或本质来于实践,因此才使得一些客观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审美性质,而最终成为审美对象。

    15.所谓“自然的人化”,是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生产,即实实在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这才是美的真正根源。

    16.不是个人的情感,意识,思想和意志等“本质力量”创造了美,而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这种力量创造了美。

    17.抽象和形式美的来由和根源仍然在远古的人类劳动操作的生产实践活动之中。

    18.比例,均衡,对称是人用以处理(实践)从而理解(认识)客观实践的基本规范。

    19.形式美的出现,是以使用-制造工具从事生产的技术活动为根源,基础。

    20.科技工艺已经构成了当代社会的生存基础,即是说,由现代科技工具构成的生产力,是今天人类作为本体存在的基础。

    21.在社会美中,你常常看到的是人类的力量,事业,功勋,伟绩;而在自然美中,你看到的常常便只是自然本身的形式,性能,结构等等。

    22.“人的自然化”包含三种内容或三个层次,一是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的关系;二是把自然景物和景象作为欣赏和欢娱的对象;三是通过某种学习,如呼吸吐纳,使身心节律与自然节律相吻合呼应。

    23.最广义的“美感”——审美意识,狭义的美感——审美感受或审美判断。

    24.从主体性实践哲学或人类本体论来看美感,这是一个“建立新感性”的问题。所谓“建立新感性”也就是建立起人类心理本体,又特别是其中的情感本体。

    25.原生人的物质生活活动和巫术礼仪活动,是人性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基础。人性心理在这基础上,通过世代的文化承袭而不断丰富,巩固,变异和发展,并随人际关系的拓展而获有越来越突出的人类普遍性和共同性。

    26.我所说的“新感性”就是指的这种由人类自己历史地建构起来的心理本体。它仍然是动画生理的感性,但已区别动物心理,它是人类将自己的血肉自然即生理的感性存在加以“人化”的结果。这也就是我所谓的“内在的自然的人化”。

    27.从美学讲,通过外在自然的人化使客体世界成为美的显示,同构内在自然的人化使主体心理获有审美情感。前者是美的本质,后者是美感的本质,它们都通过正规社会实践历史来达到。

    28.审美注意就是审美态度碰到具体对象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对象上面。

    29.感知作为审美的出发点,理解作为审美的认识性因素,其中介,载体或展现形态,则是想象。感知在生理上,理解在逻辑程序中都是常数,正是想象才使它们变成了变数。

    30.在审美欣赏中,对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正是靠想象来联系的。

    31.审美愉快是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而其中又特别是想象活动)的结果。

    32.“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是人(人类和个体)的审美能力的形态展现。

    33.“悦心悦意”包含着无意识的本能满足。

    34.悦耳悦目,一般是在生理基础上但又超出生理的感官愉悦,它主要培育着人的感知;悦心悦意,一般是在理解,想象诸功能配置下培育人的情感心意;悦志悦神,却是在道德的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性境界。

    35.所谓“悦志”,是对某种合目的性的道德理念的追求和满足,是对人的意志,毅力,志气的陶冶和培育;所谓“悦神”,则是投向本体存在的某种融合,是超道德而与无限相同一的精神感受;所谓“超道德”,并非否定道德,而是一种不受规律包括不受道德规则,更不用说不受自然规律的强制,束缚,却又符合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则)的自由感受。

    36.只有当某种人工制造的物质对象以其形体存在诉诸人的此种情感本体时,亦即此物质形体成为审美对象时,艺术品才现实地出现和存在。

    37.情感本体或审美心理结构作为人类的内在自然人化的重要组成,艺术品乃是其物态化的对应品。

    38.如同物质的工具确证着人类曾经现实地生活过,并且是后代物质生活的必要前提一样;艺术品也确证着人类曾经精神地生活过,而且是后代精神生活的基础和条件。

    39.艺术品的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有人工制作的物质载体,二是艺术作品只现实地存在于人们的审美经验之中。

    40.所谓形象层,一般指艺术作品所呈现如人体,姿态,行为,动作,事件,物品,符号图景等可以以语言指称的具象或具象世界。他们构成所谓再现型艺术作品的题材,主题或内容。

    41.审美起于劳动,艺术起于巫术。艺术不是为审美而出现或创造的,两者并不同源。

    42.从艺术作品的形式层可以测量,探究感官人化的尺度,从艺术作品的形象层也可以探测情欲人化的尺度。

    43.抽象艺术的反抗性,传达了人要求从各种具体图景的有限世界和情感的包围,限制和压迫下脱身出来的强烈意愿和欲求,它展现出一条主体欲求的解放之缸,这就是现代艺术的由再现到表现。

    44.艺术作品的意味层既不只是感知的人化,也不只是情欲的人化,不只是情欲在艺术幻相中的实现和满足。而是第一,他所人化的是整个心理状态;从而第二,它有一种长久的持续的可品味性。

    45.如果说,工具社会本体由实践的因果性,时空性而建立而显现,那么心理-情感本体则有艺术对因果,时空的超越,而使人得到解放。

    46.艺术意义的联系性正在于它们是心理本体的不断创造和丰富,从而它才不是主观的,也不只是经验的,而具有整体生活的和总体历史的本体性质,对艺术的个人体验是从属于又构造着这本体。

    47.艺术作为与此本体相对应的物态化,通过与情欲层的联系而使此本体具有潜在的行动性(“以美储善”),通过与感知层的联系使此本体具有潜在的理解性(“以美启真”)。它直接培育着人性亦即恩类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

    48.原始积淀是审美,艺术积淀是形式,生活积淀是艺术。

    49.所谓实践美学,从哲学上说,乃是人类历史本体论(亦称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学部分,它以外在-内在的自然的人化说为根本理论基础,认为美的根源,本质或前提在于外在自然(人的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的历史性改变;美感的根源在于内在自然(人的躯体,感官,情欲和整个心理)的人化,即社会向生理性(自然性)的渗透,交融,合一,此即沉淀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学四讲》书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kao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