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长留言说:我家宝宝上幼儿园了,但他平时不爱和小朋友一起玩,带他找小朋友玩,他也是自己玩,该怎么办呢?
自家孩子不爱跟别的小朋友玩,这确实困扰了不少爸妈。毕竟现在的社会,社交能力确实很重要,家长也担心,不合群的孩子,会没朋友被孤立,被欺负等等。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宝宝社交能力的发展阶段(2-3岁开始进入“平衡游戏阶段”,三岁以后开始互动等等)外,今天,我们谈一谈可能阻碍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几个常见误区:
1、替孩子包办一切
下面的场景你一定不陌生:
一位妈妈带孩子下楼玩,见了熟悉的叔叔阿姨和爷爷奶奶,微笑着问孩子,“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啦”。孩子没有回答长辈的问题,而是躲到了妈妈的身后,抱着她的大腿,低头不语。
见此情形,妈妈便开始着急起来,言辞恳切地对孩子说,“快告诉阿姨,你叫XX”、“妈妈不是教过你吗?你今年X岁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67116/f64c881ff5806571.png)
别人问孩子问题,你直接回答完了,孩子连开口的机会都没了,下次他自然还是不会开口,等着妈妈来帮忙回答。
所以,下次再出现这种情况,请给孩子点时间,让他们自己来说,刚开始可以说得不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慢慢地就学会了。
当然,自理能力也是如此,应该孩子去做的不要帮孩子去做,让他自己来,我们都替他做完了,他什么都不做,自然不会做,时间长了,也就不想做,什么都指望着大人,久而久之,自理能力自然就会比同龄人弱。
看看下面这几点,自查一下,您做到了吗?
2-3岁:把脏衣服放进洗衣篮里;把玩具收好。
4-5岁:喂宠物;为自己挑选衣服。
6-7岁:做三明治(但还不能用尖利的刀);独立洗澡。
8-9岁:下厨做简单的饭菜;约人出来玩。
10-13岁:早上不用父母催促、自己起床;独自在家;自己走路或骑车上学。
14-17岁:自己预约医生、看医生;课后或暑期兼职;制定并执行财务计划;自己远足。
2、对孩子过度保护
你是不是经常把“不许碰”、“不要乱跑”挂在嘴边?每当孩子想去尝试一件事时,你有没有总是以危险为由来阻止孩子?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你就是过度保护了。
孩子天性充满好奇,我们要做的是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尽情地去探索、自由地玩耍。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67116/db82c86d2b849551.png)
还有一个你不知道的危害就是你的过度保护还会滋生孩子自我意识过强,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任性、自大、不肯听取别人意见、不信任别人等种种行为。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交往能力、自理能力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不要再以危险为借口,图省事,给孩子设置各种社交屏障,让他们错过从周围环境以及人与事中学习的大好机会。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亲自示范,告诉孩子怎样与人交往,怎样合适使用工具等等。
3、对孩子消极暗示
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经常问:“今天在幼儿园吃得好吗?哭了吗?有同学欺负你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67116/575d958c142c30a4.jpg)
这种过度担心,本质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孩子会认为,爸爸妈妈这么担心我,我是不是很弱啊?
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个墨菲定律: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俗话说就是:怕什么,来什么,越有意无意地强调,你担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发生。
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小朋友不爱吃叶子菜。有一天楼下的爷爷问:小朋友吃饭怎么样啊?我说:有点挑食,不爱吃叶子菜。完了,接下来每天吃饭时小朋友都跟我说:妈妈,我不爱吃叶子菜。本来还能吃点青菜的孩子,在我的暗示下,彻底不吃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67116/a7d71d0d0654efee.png)
父母的过度担心,似乎总在提醒即将发生的坏事,孩子也很容易被父母传达的这种负面暗示影响。
其实,每个孩子都在一件件小事中,不断成长,当他成功地学会一件事情后,受到鼓励会越来越多,这是自信和独立的开始。
相反,如果父母因为担心,阻止或者替孩子做很多事,很少鼓励和肯定孩子,时间久了,孩子便会觉得自己很“无能”。
所以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放手和信任。
让孩子去做那些会做的、有能力做的事,爸爸妈妈可以帮助孩子,但是不能替孩子做。
真正爱孩子,绝不是过度保护,而是让他在无数的经历和挫折中成长,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爱。
网友评论